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真

2013-12-29 00:00:00嵇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5期

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真,就是要还阅读教学本来的色彩,让学生真正读进去,在阅读文本中不但获得知识的营养,还要获得心灵的震撼。这也正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宗旨所在。本文就以《海伦·凯勒》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语文教学的本真问题。

一、入境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注重从教师角度来理解文本内涵,而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又容易走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极端。其实,阅读教学要真正有效,还得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结合起来。在《海伦·凯勒》教学,要让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必须换位思考。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学生阅读文本前,教师可用“瞎子摸鱼”的游戏来进行引导,即先让学生将自己的眼睛蒙起来,完成一些基本的动作,如将书本整理好、收拾文具、向同学借书等。当学生完成后,以“你们有什么感受”来引导学生进行发言。接着,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伦·凯勒的学习情况,并引导学生动手写出海伦·凯勒的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阅读中,教师可用“课前我们已读了课文,了解了小海伦的不幸,也走进了小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同学们还愿意读课文吗”来作为过渡。

二、入文

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阅读教学容易走上还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讨论交流的极端。这样,学生没有获得对文本的直接感知,就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就显得空洞。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首先要排除词句障碍,即要在解决基本的生字词基础上读通课文句段,这样才能为有感情的朗读奠定基础,也才能为体验埋下伏笔。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在《海伦·凯勒》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不屈不挠”这一中心词语来进行解读。同时,让学生明白:读书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聚精会神,用心去朗读、感受,就能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入情

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文本内涵中,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地真正融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才能让理解成为一种感悟和体验。不然,理解只能是停留在文本表面或是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教师可做如下引导: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阅读和讨论中,老师听到大家交流得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不屈不挠”。(教师同时板书该词并引导学生再读两遍)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呢?

生:她不分昼夜……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师:(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句段来再次品读,教师接着提问)通过阅读上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生:吮吸、拼命、不停地、如饥似渴……

(要加深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感性认识,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不行,需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

师: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海伦·凯勒每一天是如何渡过的。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闭上眼睛。教师播放轻音乐并描述:当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你在做什么?海伦呢?当我们去感受太阳的炙热光辉时,海伦呢?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时,海伦又在干什么?……)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了什么?在你头脑中闪过哪些画面?你能不能用文字来表达?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感受和所看的画面表达出来。

上面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其实,阅读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单单地让学生知道某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某个句子的含义,而是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说会写。引导学生入情,就是要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然后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四、融我

学以致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融我”就是要让学生在“入”的过程中“出”,只有进得去才能走出来。在《海伦·凯勒》教学中,为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基础,第一课时教学后教师安排了如下课后作业:

1.再次朗读课文,回家后闭上眼睛整理自己的房间。

2.和父母玩“不说话”的游戏。

3.在父母的指导下认识盲文。

4.思考:如果我们的周围一切都陷入黑暗中,你会有什么感想?

学习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述课后作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海伦·凯勒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如果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未免显得空乏,让学生经历后再来体验,体验会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

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体会,将文本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效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