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儿童文学的教学

2013-12-29 00:00:00赵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5期

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适于儿童阅读理解和欣赏,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的阅读作了明确的规定:“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为使儿童文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和儿童欣赏文学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进行儿童文学类课文的教学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形成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并且符合语言规范,富有儿童情趣,正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好材料。

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对作品中的形状、色彩以及声音,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感兴趣,而对那些抽象的道理往往没有兴趣,甚至反感。他们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对文本获得一种朦胧的感受。这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所追求的“语感”和“整体性”。因此,教学时切不可在字、词、句上纠缠不休,切不可把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让整体语感荡然无存,使学生学得索然无味,而应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整体感知。

如,《做一片美的叶子》、《老师,您好》、《桂花雨》等课文,文质兼美、简约,具有诗一般语言,极富有启发性,不论是从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适合学生朗读。而学生们也喜欢读这些充满诗情、节奏感强的作品。对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应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多层次、有创意的朗读感悟。朗读训练不仅让诗意的美文在诗意的课堂上回荡,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春天叶子嫩绿,夏天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多美的句子呀!这些句子中都包含深刻的哲理,与其教师费力地肢解,讲得满头大汗,不如整体给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去发现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中所包含的哲理他们会慢慢地理解,并会像一杯浓茶那样,渐渐地会越来越浓。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共鸣形象中展开想象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童年则是培养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黄金期。孩子们喜欢读童话、寓言,在阅读时,还会不知不觉地很快进入作品中,和作品的人物进行角色替换,他们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里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一旦被牵引到作品的情境中时,他们往往会异想天开,按自己的好恶情感,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故事情节,创编出一个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鉴于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与文本相符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在执教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用情真意切的言辞、漫天飞雪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时幻化出的瑰丽艺术境界,使学生的意念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和小女孩相遇、相知,产生共鸣,深深体会小女孩在风雪的大年夜,对温暖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对呵护的乞求的心情。故事中那美丽纯洁、衣衫褴褛、孤苦凄清的小女孩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质朴率真的良知被唤醒。

三、建构支架,让学生在情感迸发处体会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类的课文具备丰富的审美内涵,有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以及匠心独运的艺术美。它对少年儿童具有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但是这种教育、审美作用都是以儿童感兴趣,乐于接受,并被作品中的情感所打动为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成为儿童精神世界的引领者,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全方位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用已有的情感体验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架设情感的桥梁,让学生在情感迸发处体会审美情趣。

如在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时,教者首先营造夏夜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童谣讲故事的情境,再现童谣在孩子脑海中产生的画面,与作者产生共鸣,为爱母亲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接着,在一遍遍地赏读交流中,学生感受着文字的美、月光的美、母亲的美,感受着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当学生以为课文就此结束时,教者又巧妙地引进未选入课文的一段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在这样的课堂中,美文、美情、美语,加上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营造了生动迷人的审美氛围。

总之,对儿童文学的教学,作为教师要努力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感知,要从儿童自身的规律出发,运用儿童文学的独特美学特质,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的真善美,让孩子在阅读儿童文学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