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被誉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实际上,由于寓言在教材所占的比重偏小,使它无形中成了遗忘的角落,教学时,随意、机械,甚至把寓言教成了愚言,产生了诸多问题。
一、调查:找寻寓言教学的普遍症结
(一)薄:千篇一律,文体意识淡薄
不少少教师认为寓言教学无足轻重,这使得寓言成了装饰品。有的一笔带过,更多的是千篇一律,体现出严重地程式化、惯性化、统一化的特点。
(二)僵:不分年段,机械死板
由于寓言散落在各个年段,系统性、连贯性不够,许多教师教学时,年段不分、目标不明、编排序列不清,低中年级同一尺度,课堂教学同一结构,缺少梯度,致使寓言教学机械死板,效果低下。
(三)轻:忽视过程,重意轻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语言的感悟,结果学生理解寓意时或照本宣读,或以偏概全。
(四)散:抽而取之,缺少整体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重点句进行教学上。这种以句论句的碎片式理解很普遍。
二、溯源:解读寓言教学的编排思路
细细梳理人教版教材,我们发现寓言的编排其实是很清晰明了的。见下表:
从表中,清晰地看出小学寓言基本集中在中低年级,语言简洁,情节有趣,人物形象鲜明。“激发兴趣”、“讲故事”、“积累”、“寓意”等关键词出现频率很高,从中明白编者安排寓言的出发点。
(一)喜欢寓言
教学时,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在想象、朗读和讲故事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和阐明的道理,从而喜欢传统文化,大量阅读中外经典寓言,以达到举一反三、沉淀积累的作用。
(二)会读寓言
简洁的语言、简明的情节、相似的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共性都为学生会读寓言提供了保证。方法的提炼、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以后的阅读起支撑作用,直接决定阅读的效度、深度和广度。
(三)读活寓言
“初步理解寓意”“理解寓意”“理解寓意,提倡个性化解读”,表中对寓意的教学要求层层递进,更强调活学活用,有自己个性化解读。同时也更强调对语言的品读和想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自然地悟出寓意。
三、澄澈:探索寓言教学的最优化
(一)喜欢寓言,还原文体本色
寓言集中编排在低中年级,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兴趣为先的认知特点。寓言本身语言简洁,情节有趣,人物形象鲜明,所以,还原文体本色,激发学生对寓言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教学《扁EfxvF7kr3PKIW5TdjZ5cuEP36Vbr/yq0F7sTgUEKiaA=鹊治病》时,为了让学生喜欢寓言,利用插图充分想象,再结合分角色朗读,尽量再现当时场景;也可以根据讲解生成的表格内容多层次地复述,从易到难,配上动作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分角色朗读、多层次复述等形式内化了语言,活化了形象,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情趣。
(二)会读寓言,凸显文本价值
1.树立年段意识,让寓言教学更有层次。会读寓言,教师必须树立年段意识,明白年段目标,这样,教学才会有的放矢。《守株待兔》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我校一位老师巧妙抓住“一天,整天,一天一天”串联故事,以课后题“比较句子词语,体会表达的准确”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准确,简约不简单。品词读句时,他通过复述、分角色朗读、想象、换词比较等多种形式,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让词语鲜活,避免直白、生硬地说教,针对性强。
2.增强整体意识,让寓言教学更有成效。寓言教学需要整体意识,因为这种文体往往前文蓄势,最后点明寓意。如果能从整体出发,上下联系,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寓意。如《扁鹊治病》一文,从时间、扁鹊的动作到蔡桓公的病情、态度都有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只有整体观照,才能更清晰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教学时,笔者先从找时间词和蔡桓公的病情入手,步步推进,让学生找出扁鹊的动作描写、蔡桓公的态度变化及治疗的方法。通过一次次的寻找与对比,学生对寓言内涵的认识也逐步得到深化。
3.提高语言意识,让寓言教学更有语文味。《扁鹊治病》的语言简洁,但富有内涵,如扁鹊的动作描写:三次“拜见”充分说明了扁鹊的认真负责和一片真诚,而“跑”是一种无奈而明智的选择。所以,笔者紧抓这个空白点,出示“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几眼,就掉头跑了。他想: 。”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有效地培养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对蔡桓公态度变化的描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找准突破口无缝对接,顺势导学扁鹊解释的重点句,寓意就迎刃而解,教学因而更精彩。
4.注意渗透学法,让寓言教学更有生命力。寓言教学应重方法和拓展的原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方法的渗透,但反对机械教条式的方法灌输,应做到自然无痕。如一位教师教学《纪昌学射》时,抓住“纪昌练眼力”两个自然段的相似之处,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教学。通过对比阅读,学生理解寓言的一大特点:安排相似情节时,往往会用相同的结构写。在指导复述时,在一位学生复述第一次练眼力的过程后,教师没有机械地重复,而是围绕“怎样才能讲好这则寓言故事呢”进行讨论。于是,“把故事中最神奇、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说具体”“我们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表情夸张一点”等观点自然出来。最后复述时,效果就明显提升了。这一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习得方法,提升能力,教学因而更有生命力。
(三)读活寓言,提倡个性解读
对于寓言,教师关注的是对寓意的识记,强调的是结果;而教材和编者更关注的是方法,强调活学活用,强调过程。再仔细解读寓言,其丰富的内涵似乎还呼唤我们进行个性化解读。如《纪昌学射》一文,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是严师出高徒;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是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可这样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做好,才能更好地实现大目标。在教学时,我们应打破狭隘的、唯教参观点是从教学思路,创设个性解读的机会,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多元解读文本,这样的课堂才更有生命力。
遵循教材编排,顺着文体特点,追寻简单中的不简单,我们的寓言教学定会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