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读文本着手,让语文课回归真实

2013-12-29 00:00:00王小妹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3年5期

当前语文界,让语文课返璞归真的呼声四起。要真正让语文课回归真实,就必须从解读文本开始。教师解读教材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目标达成度的高下。那教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

一、回归读者,与作者对话

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进入这样的状态: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当做一名读者,先不要看教参或相关资料,也别像赶趟儿似地匆匆浏览,或许你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或许会被真挚的情感打动,或许你会倾心于优美抒情的文字……总之,你读进去了,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和作者在倾心交谈。在这种自由的对话氛围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谋篇布局的方法以及文本中隐藏的关键处。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文本,要先问自己喜不喜欢,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二、回归教师,和编者对话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很多因素。被纳入教材体系的课文,它所体现的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包括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要素。因而,我们需要回归教师角色,和编者对话,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选择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大江保卫战》时,针对文本第二自然段写众多英雄抢险的群体场面,第四自然段点面结合的写法,笔者先指导学生通过对两段内容的比较,了解了在对人物众多的场面进行描写时,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然后,将此作为语言实践训练点,让学生联系刚刚举行的运动会进行练笔。不少的学生先写运动员们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几个“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

三、回归语文,把握语言表达的特征

语文课的教学是以文本作为载体,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来培养。因此,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本位,从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文本,把握语言表达的特征,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品析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

教师的文本解读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艺术,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获取语言规律,积累语言经验。

课文《桂花雨》中有这样的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怎样引导学生品味“浸”字的绝妙呢?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浸”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这里的“浸”是哪一种意思?

师:“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桂花很香很香)

师:是啊,花开时节,家乡简直就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海洋,来到房前屋后,你可以闻到;来到河边田野,你还可以闻到;白天,你能闻到;夜晚,你也能闻到。(引导学生说话)

师:无论何时何地,你总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怪不得作者说——(引读上面的句子)

师:从“浸”字你仅仅感受到桂花香吗?(人们的幸福)是啊,人们沉浸在桂花香中,也沉浸在无比幸福之中——(引读上面的句子)

这样对话代替了教师的繁琐分析,引导学生对词语揣摩、品味,品出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捕捉情感的触发点,把握语言内核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核。语文教学追求学生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心”的参与、“情”的共鸣,让情感浸润课堂、滋养学生。解读文本,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找拨动学生心弦、引发强烈共鸣的情感触发点,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升华情感,把握语言内核,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灰椋鸟》这篇课文就有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作者徐秀娟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一只丹顶鹤的性命,这只是一个偶然的行为吗?首先,借助对文本中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以及归林后喧闹场面语句的品读,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接着,让学生设计爱鸟护林的公益广告,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最后,在《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歌声中,让这一份爱鸟爱之情得以升华。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抓住这些情感触发点,读出的已不只是语言文字的表象,更多的是语言的本质。

四、回归学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如果教师仅以成人的目光来解读教材,也就无法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解读文本,最后要回归学生,站在他们的视角去阅读、揣摩文本,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理解“老人每天都上山下山扫路,难道真的不累吗”这一问题时,学生可能会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为此笔者设计个小小辩论赛,让学生各自阅读有关老人的文字描写,说说“在你看来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要求做到有理有据。学生经过准备后,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表达出了自己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老人的工作,从时间长、年纪大、路陡路远等角度看,的确是累的;但老人以苦为乐,爱家乡的同时也热爱着这份工作,他的内心又怎么会感到累呢?

上好一堂语文课,文本解读是基础。只有解决了文本解读中的问题,语文课的回归真实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