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握语文课程性质,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方向的基础上,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提升制定阅读教学能力目标科学性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树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观念,建构学段阅读能力目标具体层级
立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借鉴已有成果,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记能力”是指学生能对文章的文字符号作出迅速而准确的感知、辨识,即能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能够见形而知音义,闻音而知义形,知义能写字形辨字音;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文章中的重要语句等。它包含“认读”、“背诵”两个层级。
“理解能力”是指能根据问题在文本中寻找准确的信息并能恰当地表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以及深层意思;理清篇章内部段落间或层次间的内容关系;能从整体上把握篇章某部分以及全文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推断篇章隐含的情绪、观点、态度、道理;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等。它包含“解释”、“概括”两个层级。
“运用能力”是指领会和掌握文章在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布局谋篇、选材剪裁、思想立意等方面的表达效果与形式;能迁移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它包括“掌握”、“运用”两个层级。
“评析能力”是指能评鉴精妙的语言思想内涵以及表达技巧;评说文中人物、作者,提出观点,说明理由;评说文章的观点与思想内容;提出文章的新写法、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它包括“欣赏”、“鉴别”两个层级。
上述阅读能力四大层级目标中,识记能力是获得阅读材料最浅层次意义的能力,它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能力中处于最低层次;理解能力是掌握阅读技能最主要的标志;理解是运用和评鉴的前提,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运用和评鉴;运用和评鉴又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情感上的沟通、融合,实践中的迁移。运用和评鉴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
树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观念,教师可据此进一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要求,确定学段阅读能力目标的具体层级,为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具体目标以及目标科学性的评价,提供明晰的依据。如:
运用阅读能力层级表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至第三学段阅读课程目标进行梳理,即可看出课标在各阶段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遣词造句、起承转合、布局谋篇、选材剪裁、思想立意等几方面赏析作品,但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目标不具体或缺失,需要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一步明确,使其具体化。
树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层级观念,教师还可据此评价教学目标设立的科学性。请看下面的目标确定。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识记、认读目标,语文价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认读目标,语文价值)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文化价值)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评析、欣赏目标,语文价值)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文化价值)
上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三年级下册《七颗钻石》中所列举的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分析,这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未能准确地把握阅读教学课程的目标任务,忽略了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对作品的赏析的意识和能力”这一重要的目标任务,所列目标缺失“语文价值”;在阅读能力培养上,停留在“识记”这一低层次目标居多,而其他层次目标基本缺失。
二、结合所用教科书,梳理、建立阅读能力目标的年级和分册序列
柯孔标、滕春友、刘荣华在《基于人教版新教材小学语文能力目标的有效建构与评价》一文中所列举的阅读解释能力目标的分册序列,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指引。
三、结合所用教材单元主题文章的编排,梳理、建立阅读能力目标的单元序列
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就可落实“体会因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表达方式不同而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这两个“理解·解释”和“评析·欣赏”单元阅读能力目标,具体目标序列如下。
从上表可见,单元目标的落实与课文目标的制定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避免教师在选择教学能力目标和教学内容时的随意化,保证阅读能力训练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四、揣摩文本,了解学情,具体准确表述,实现课程目标向课文及课时教学目标的转化与细化
当前在教学目标的设立中,一般只有课文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课时教学缺少明确的任务。同时课文和课时目标的表述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目标过大,缺乏针对性;目标过多,没有重点性;目标过高,忽视差异性;目标不集中,缺少整体性等。这样使课程目标未能向课文及课时教学目标转化与细化。而教师对教师用书的依赖,自身对文本与学情解读的不到位,是造成此类问题根本原因之一。
下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师用书中《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列举的字词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上述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重点性,易造成教师认知偏差,出现一读而过,或随意指导的现象。如将其改为下述表述,字词学习的针对性、重难点的确立、拓展积累和实践应用则更为显现。
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莞、锦、姹、嫣、暇、颇”7个生字,辨析多音字“莞”,读准轻声词“脊梁”,注意“脊、姹、嫣、暇、颇”几字的部分笔画,掌握“脊”字的笔顺。理解“莞尔一笑、脊梁、真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义,注意“莞尔一笑”一词的适用对象、“真切”一词搭配对象,揣摩“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的构词特点,积累形容花儿开放的四字的词语,如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百花怒放、含苞欲放、娇艳美丽等,体会“应接不暇”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辨析“耐人寻味”与“耐人回味”词义区别。
这样具体化的目标,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认知情况,认真揣摩学生在字词学习中的易错点、难解点、困惑点、混淆点等,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