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 荒 诞 的人生

2013-12-29 00:00:00刘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送考》是苏教版高二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里的一篇课文,讲述三十年代丰子恺先生送一群孩子去杭州考试的故事,作品以朴实细腻的文字描写,以佛教徒眼光看待考试对孩子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深刻揭示了在考试的压力下孩子们焦虑的心情和对考试结果的期盼。其中有丰子恺先生对孩子的同情,也有对应试弊端的讽刺。但从文章的主旨来看,“滑稽”与“捞”两个词,应是本文思想理解的突破点。

一、 滑稽的几点表现

首先,考试的内容刁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古训是对的,但孩子读的却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书。如在考试的途中,文中这样描写:“学生埋头苦读的是升学指导,积极背诵的是耶稣诞生在中国什么朝代,挪威的海岸线有多长……”这些都是背离了生活的枯燥东西。船窗外是男女老少一起抗旱的热闹场面,然而,这些孩子却无心去观看。孩子们虽然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但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其次,孩子们充满功利之心,对考试的目标十分明确。好的学校都是学生们向往的,可很多学生明知道自己考不上还要去碰碰运气,等到放榜的那一天,又明明知道大势已去,却不肯放手,准备下半年再考。疑问这时出来了,为什么这些孩子都向往省立学校呢?有的孩子说了,只要能考进省立学校,前途无可限量,可以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试想一下,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原本应该无忧无虑地生活,即使世道变得再复杂再动荡,并不能改变他们纯真的天性,高官厚禄名利前途不属于孩子的世界。可丰子恺先生遇到的孩子,个个都像是大人一样,规划着自己的未来。这种执着究竟让人该喜还是忧?原本他们应该接受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智,可考试却让功名利禄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孩子心头,让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纯真和快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滑稽。

最后,投考的过程与结果显得滑稽。孩子们在考试前的认真态度到考试途中孜孜不倦,一直到考完后的一轮,考试变成了一种心理负担。最让丰子恺先生诧异的是,在发榜前孩子们的紧张和等待。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最脆弱的,也是心理最矛盾复杂的时候。如在文中,丰子恺先生是喝茶静候佳音,可孩子们却无不伸长脖子观望,只要有人进入茶馆都会条件反射地站起来,气氛也随着孩子们的情绪变得更加紧张。直到先生真的回来了,孩子们紧张的心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强烈了,很多人的眼睛都集中到了先生的嘴上,等候结果。最后作者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考试:“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这个捞字恰恰证明了考试结果的滑稽。成功的人肯定心花怒放,失败的必定垂头丧气,这群孩子之所以紧张就是怕名落孙山,然而考试结果却与考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因为考前孩子们紧张的等待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举动让结果变得没有什么价值了。整个考试可以看成是一出闹剧。

二、从“滑稽”看孩子的人生观

文中所呈现的滑稽点,也正是《送考》最引人深思的地方。考试原本就是求学过程中的寻常事,也正是这件小事让孩子们变得非比寻常。原本应该纯真的孩子却过早地将功名利禄的种子装进心里,过早地扮演了成年人的角色,以至于他们身上天真无邪消失得无影无踪。考试剥夺了孩子们的欢笑,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也就埋下了考取好学校就是美好生活开始的不良观念。从此,他们开始了与功名利禄赛跑的生活,远离了人生中最具有魅力的童年。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对于丰子恺先生而言,这次送考就像一根针刺痛了他的心,他所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正像丰子恺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中写的那样:“我每天不止一次的憧憬着你们的生活,可是我又很想让你们自己知道。可惜,当你们懂得这些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再是让我憧憬的人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考试的那群孩子不也正是那样吗?孩子们的天性被考试泯灭了,心灵被扭曲了,人生与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错位。

再看文本,我们会发现丰子恺先生一直以悲天悯人之心去看待考试,让人的心情顿感沉重,这不是十来岁小孩的考试,更像是让人心惊肉跳的经历。教育不能抹杀掉孩子的童真,不能让他们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感受竞争的残酷,更不能让他们过早地接受生活的压力被功名利禄占据美好的心灵。作者对此虽有不满,但也只能无奈地付之一笑。因此,《送考》的主旨似乎并非反映儿童的“天真烂漫”与“纯真”被扼杀,而是表现那个扭曲社会下的“病态的孩子”。就好像文中写牵牛花那样: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综上,《送考》是丰子恺先生描绘的三十年代的学生考试的一篇散文,一直延续朴实细腻生动的文笔进行叙述。他用悲天悯人的眼光见证了30年代考试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也是以佛教慈悲之心来谛视孩子们的苦难与命运,谛视生命在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遭际与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