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句意应有的几种意识

2013-12-29 00:00:00张润仓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这一要求不仅反映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作为一个考点出现在考纲中。与之相配套,人教版教材现代散文、小说阅读鉴赏单元亦安排了不少的课后习题加以训练。可是从课堂讨论以及考后反馈的情形来看,答案如何生成,学生往往觉得茫然,甚至认为根本就无章法可循。基于此,笔者归纳了自己的一些经验,聊作引玉之砖。

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有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文本”意识。所谓“文本”意识,就是要尊重作品本身,尊重作家本人,尊重写作的时代。在解读时,学生应顺着作者的思路,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进入到情境中去。要注意作者独有的经历、体验与表达方式。切忌做架空分析,或者以自己已有的“常识”去评判作家个性化的表述,更不能搞时空穿越,拿“当下”去替代“过去”。说到底,对句意的理解只不过是要求读者去揣摩作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和作者进行一种特殊的思想情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读者要虚化自己,快速地进入情境,形成与作家思想情感的共鸣。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文中多次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表述前后近乎矛盾,如何来理解?顺着思路,不难发现,第一次是就程君的提醒、刘和珍的喜爱文学而言的;第二次是就四十多个青年的流血牺牲、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而说的;第三次是就青年学生牺牲而群众却显得淡漠而发的,第四次是针对惨案的制造、流言的散布而申诉的;第五次是为了引出请愿中弹的真相而有意重复的,最后一次是就惨案的意义而作沉痛的表述。组合起来,可体味到惨案前后作者不吐不快却又难于言说的悲愤、沉郁心情。

二是“整体”意识。所谓“整体”意识,是指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之上,对句子作系统的、宏观的把握,即通常所说的“句不离篇”。常见的误区是:或只谈一点,不及其余;或只管表象,不作深究;或断章取义,以讹为正。在解读的过程中,可先从上下文中找出与该句有关联的句子,如同意变换,相反相对,前后呼应,互为因果,缘事入理(情),借景抒情之类的,据此确定问题关涉的话题,情感延展的方向,议论生发的角度,就此形成结论,则虽不精准,却也不会偏失。以《巴尔扎克葬词》为例。第二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问是何意,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通过类比,说明巴尔扎克同黎塞留一样伟大。” 若注意到第一段中的“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将不是统治者,而是思想家。”则答案应修正为“巴尔扎克是一位比武力统治者更为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一结论既与下文“这位惊人的、不知疲倦的作家,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诗人,这位天才”相符,也与巴尔扎克早年的誓言“我要用笔完成他(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相吻合。

三是“重点”意识。就表意而言,同一句子当中的词语其功用并非全然相同,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词语都值得我们花时间仔细推敲。其中一些词语显得与众不同,这些词语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使用了修辞的。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作者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里“停止思想”即死亡的委婉说法,即用了讳饰的修辞,无论于公于私,作者都不乐见马克思死亡,故用这种修辞表达一种痛惜的心情。对于修辞类的句子,依据具体辞格解释即可。二是不合常情的。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作者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为何美好的情景显得可怕?联系下文可知,不是针对眼前的景象,而是着眼于这里的过去,它曾经是“人间地狱”。三是指代性的。如《宇宙的边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解读的关键,是“宏观”“人类所关心的问题 ”这两个指代性的词语,联系上文可知“宏观”即宇宙,至于“人类所关心的问题 ”是指我们以人类自身为关注的焦点。四是不合乎正常语序的,如《祝福》这篇小说,在写邂逅祥林嫂时“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作者在这里有意将修饰成分后置,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向读者反映祥林嫂的悲惨处境,揭露当时社会的冷酷。

四是“转换”意识。阅读和写作是相反的两个思维过程,写作时,作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个体特征,评论家称之为风格,其中就包含了语言;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要扫清作家个性化所带来的障碍,最基本的一环就是对语言的揣摩,要将语言转换为当下的、通俗的、大众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作比较鉴赏。需要转换的原因,在表达方式上有直白含蓄的差异,在句式上有常式句变式句长句短句的分别,在效果上有修辞方法的使用与否,在来源上有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在外部因素上有社会环境的制约。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必须顾及到这些因素。

五是“细化”意识。是指在组织语言表述时,要做加工润色。要做到不漏要点、没有语病、表意明确、文字简洁。举例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