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珍珠”到“项链”的嬗变

2013-12-29 00:00:00严红艳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写作表达,可以改变以往写作远离或游离生活的情况。学生作文时,在感悟生活亮丽的同时,走进社会、了解他人、审问心灵、思考生活,这样的写作已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学生平时的作文许多内容是 “唱别人唱过的歌”,“吟别人吟过的诗”、 “吃别人嚼过的馍”,脱离自己的生活。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好素材,它们如一粒粒珍珠散落在生活中被尘封起来。如果将其串连起来,让生活的“活水”激活作文教学,那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根精美的项链。

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指导学生完成生活素材从“珍珠”到“项链”的嬗变呢?

一、 观察生活,采撷“珍珠”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对于写作,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生活,任何写作技巧与词汇积累只能是空谈。”而学生对生活中有价值的作文素材,往往因熟视无睹,使得许多素材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生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采撷“珍珠”,把五光十色的生活引入作文课堂,使学生获得新鲜的作文素材,激活学生写作的欲望。当今社会是开放的、多元的,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色彩斑斓,多姿多元的新鲜事,真可谓“气象万千”。学生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全新的“写点”,采撷“珍珠”,同时注意多角度延伸视野。

一次记叙文的片段训练中,笔者发现以下几篇描写人物的文字:

① “那茂盛的长发,无论是劳作还是奔走,它们都在母亲肩上:田边,地埂,一直蜿蜒到村道上,晃晃悠悠地荡着秋千:活泼、轻盈、欢跳。”

② “那一头黑发披肩而下,像闪亮的瀑布,而当它们飘扬起来时,又如微风柔柔地抚过湖面。”

③ “母亲原来那黑得发亮的头发中间,凛然生出一撮撮白发,像春天那黛青的远山背面的一抹抹残雪。”

从这些描写人物的文字中我发现,其内容都是我们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观察所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那是怎样的一种乐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总能引发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品味。选材时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其共性,同中求异,异中寻同,才能避熟就生。这一粒粒珍珠,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躬身采撷。

二、 感悟生活,抛光打磨

面对生活,鼓励并教会学生大胆地从自己的心灵体验出发,真诚地投入生活,能用开阔的胸襟去感悟生活,用创造性的思维去展示生活风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能变换角度、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感悟,要敢于点化、推陈出新,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将自己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使之由原始素材变成文章主旨表达所需题材。感悟生活,将“珍珠”抛光打磨,个性化地延伸感情。

如写母亲的眼睛,两段文字经过抛光打磨后,如此呈现:

① “那是怎样的眼神啊!它是早晨第一缕阳光对娇花的抚弄,它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它是夏日里那一抹霞光对弱柳的拂拭,它是秋夜里皎洁的月光对修竹的依偎,它是冬日里朝阳与小草的细语。”

② “母亲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又如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滑到了我的双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

从中可见,抛光打磨是整个制作工序中的核心,做得不好,首饰将黯然失色,完全没有珠宝的气韵。故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指导学生做到真诚地投入生活,深入感悟,个性体验。用独特的思维角度,博采众长,对材料去枝除叶,孕育出新的思想;对材料作一些个性化解读,从中渗透作者的个人倾向。

三、 表述生活,串“珠”成“链”

俗话说“只有胸中藏丘壑,方能笔下生锦绣。”让学生懂得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悟生活,下一步就是如何表述生活了。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故事如何组织,怎样才能串“珠”成“链”?组材时如果做到苦心经营,巧运匠心,就会收到“尺水兴波”之妙。

一次以“倾听”为题的写作训练,学生将生活中家人的一些细节和关注到的社会上的事件,很自然地倾注于笔端,化为笔尖涓涓的墨迹。在他们笔下,有母亲为自己送夜宵时轻轻的推门声、有父亲因为家而辛劳付出奔波在生意场上染了烟瘾后嘶哑的咳嗽声,有外婆轻柔的催眠曲,婴儿的初啼声,有汶川地震时,那救援声、鼓励声,有南非饥饿的儿童们的呻吟……,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呈现在面前的就是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

总之,我们的生活就是写作素材的一个天然“富矿”。那一粒粒散落在生活中被尘封的“珍珠”,需要我们串“联”,完成从“珍珠”到“项链”的嬗变,让作文,不再有挤牙膏般的痛苦,而是不吐不快的激情冲动,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轻松,如此从胸中流泄出来的作文,必然神气完足,情韵丰满,激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