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四读”

2013-12-29 00:00:00徐名印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们在草草完成了读和积累的环节后,就进行文本的分析,读得不充分,积累得不扎实,内容分析有余,课堂教学飘浮,实效性差。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课扎实吗?学生能学到东西吗?文言文到底怎样上?文言文到底让学生学什么?

要想解决这些疑问,需要我们从原点出发,仔细思考并弄明白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学文言文,第二个问题是文言文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文言文?不外乎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读懂古人的书。文言文学什么?就是学习言和文。所谓言,就是学习字、词、句;所谓文,就是学习和感悟文章、文学和文化。从言的角度来说,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和积累古人在写文章时的一些古汉语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做到文能读,义能疏,句能译,篇能背。从文的角度来说,是在言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去感悟和内化我们古文化节奏的美,语言的美,句式的美,结构的美和意蕴的美。

以上两个问题弄清楚了,接下来的就是怎样去学文言文的问题了。文言文教学重在积累,应夯实基础(并不说其他不重要,这是重中之重)。这是“源头”,没有它,就没有文的“活水”。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字不会识,文不会读,怎能与古人对话,又怎能谈得上去继承和发展?读是学习母语最好的方法。只有教师引领学生去读,学生才能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也才能读懂文本。说到底,母语学习就是以读去感知作者心灵的过程。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就是以读为主,以读为线。如何去读?

第一是读准字音。每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都要让学生借助手头的工具书和课后注释,识字、读书、读准字音,完成《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第一个教学任务——“识字与写字”,扫除诵读障碍。以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三峡》为例,教学时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读不准、不会写的字用铅笔标记出来,然后用看注释、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解决。教师出示本环节的达标测试题,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对阙、曦、溯、奔、漱、属等重点字从音、形、义、用四个方面进行强调,辨析古今汉语在语音、语义上的变化,再把文章大声地朗读一遍。

第二是读出语气。读出语气的重要表现是诵读时节奏的把握和重音的处理。在文言文教学中读出节奏和重音极为重要,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顺序是先节奏后重音。在节奏的划分上要教给学生划分的方法,或依音节或依句意或依语气,教师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范读或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划,边划边读,读出节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气。

还是以《三峡》为例,第一步,教师示范诵读,学生谈听后的感受。教师总结:要想把文言文读好,就要注意诵读的节奏。第二步,划分诵读节奏。教师举例说明本课文言文节奏划分的两种方法:一个是四字短语的二二音节划分法,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另一个是意义划分法,如自/三峡七百里中。教师再把文章诵读一遍,学生边听边划。第三步,学生大声诵读,力求读出节奏。教师随机指导,并检查学生诵读的情况,对某些重点的句子可再示范、再要求。第四步,在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注意重音的处理,读出感情。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三峡的山、夏天的三峡、春冬时的三峡和秋天的三峡,在诵读时要读出三峡山的高、夏天三峡水的急、春冬三峡的美和秋天三峡的凄。教师再次示范诵读,学生大声诵读,教师检查评价和指导,并试着把课文背诵下来。让学生读得入情入景,读得有滋有味,这才是真正的诵读。而平常我们的教学状况是:教师们知道要读出语气,也让学生去读出语气。但读出什么语气?学生不知道;怎样读出语气?学生也不清楚。

第三是读出积累。这是必须认真夯实的一个环节。积累什么?主要是实词和虚词。在文言词语的积累方面,第一步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添字”、“换字”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步是查找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第三步是对不理解的文言词语小组合作解决。第四步是汇总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文言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引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章,回扣“添字”、“换字”方法,逐一解决,并从汉语发展、古今语义变化上加深记忆,强化理解。第五步是学生按实词(重点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两个方面,在练习本上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照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运用删、调、补的方法,将文言文逐句地翻译在课堂笔记上。这一环节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读译文、复述课文、创造性复述的三个教学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从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三个方面命制达标检测题,对本环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第四是读出内容。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句式美、意蕴美。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古今书面语的变化,让学生对古汉语产生感情,生出热爱,同时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情怀。

我想,这就是文和言关系的处理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没有虚功,只有实法。我们做到这一点,文言文的课堂就扎实了,也就高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