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新探

2013-12-29 00:00:00潘大放钱金兰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现今的中学古文教学,采用的大多数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的也无非是字、词的诠释,字词疏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教师几多无奈,学生几多厌倦,更谈不上智能的开发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要走出文言文课堂的沉闷,变枯燥为有趣,古文教学新探势在必行。

一、“趣”的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而要使学生乐学,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是文言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1.古典影视文化探究。如影视片《三国演义》的不间断播放,基本采用文言对白,文言氛围很浓,需要学生静心去观赏咀嚼,且配有字幕,再结合原著去阅读,真可谓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再如,《水浒传》是新课标规定的初中学生必读书目,而有兴趣有耐心把《水浒传》一百回或一百二十回本读完的却寥寥无几。怎么办?先看影视片。以《水浒传》为蓝本的影视片层出不穷,教师可有选择地播放一些,以此激发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原著,事半功倍。

2.成语探究。成语作为古文化的精粹浓缩,极富文学气息,几乎任何一个成语都有它本身的特殊来源,值得一究。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它的含义,并且掌握更多的古典文化故事,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如成语“悬梁刺股”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典故,掌握了一个成语的运用,还记忆了文言知识。一个“股”字,是作“屁股”还是作“大腿”解释呢?再结合课文《口技》中的“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自然,学生就意思清楚、记忆深刻了。我们还可以开展在文言文中找成语活动,因为有一部分成语就是源于古书成句。如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是文言文,教学时发动学生在文中找成语,他们在《陈涉世家》中找出了“披坚执锐”、“篝火狐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在《桃花源记》中找出了“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无人问津”,了解了“世外桃源”的由来;在《与朱元思书》中找出了“望峰息心”;在《捕蛇者说》中找出了“十室九空”、“鸡犬不宁”;在《岳阳楼记》中找出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心旷神怡”、“气象万千”、“ 忧谗畏讥”、 “一碧万顷”、“浩浩汤汤”、“春和景明”等;在《醉翁亭记》中找出了“觥筹交错”、“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前呼后应”、“络绎不绝”、“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弄清这些成语在文中的意思也就弄懂了它们的本意,再引导学生把它们与现在的意思用法作比较,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

3.汉字来源探究。中国的汉字来源有四种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指事,此外,还有假借和转注这两种使用法。例如一个“忍”就是把刀刃入在心上还能挺得住,这就叫“忍”……多么形象而有文化底蕴的汉字呀!同时,老师也可在班级里采用猜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还可以借助《专题·汉字》的学习,组织学生举办学习汉字报告会,形式可广泛多样。例如:(1)探究汉字构造特点。如“木”“果”是象形字,“本”“末”是指事字,“休”“采”是会意字,“沐”“梅”是形声字。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构造特点,有助于其语言方面的学习。(2)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信息。如“姓”这个字以“女”为表义的偏旁,表明在古代某个阶段,孩子的血统由母系来决定。还有一些字用“女”字作偏旁,如“妄、奸、妖、妒、婪”,则表现古代一段时间里对女性的歧视。再如“羊”作为“美、善、祥”的组成部分,反映了羊在古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二、“量”的积累

兴趣是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有量的扩张。

1.“量”的精选。要做好这点并非易事,原则必须是“难易适中”,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兴趣。我们收集了近二百篇有针对性的小古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古文观止》,深浅搭配不一,并配有少量的练习,分期给学生指导阅读,这样就不仅让学生能从量变到质变,同时也兼顾了应试,何乐而不为?

2.“量”的精讲。对于古文的理解有相通之点,一些基本、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就需要学生去识记,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像“之”“乎” “者” “也”等词,一般不外乎那几种用法,可让学生适当识记。还有一些词虽与现在常用义不一样,但在文言文中却是有固定含义的,像“盖”“尝”“安”等。“盖”一般用于句首,表示推原,可译为“原来是”,如“盖一癞蛤蟆也”(《幼时记趣》)、“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尝”一般理解为“曾经”,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安”在问句中一般理解为“怎能”,如“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文言文中有几种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表示方法不同,即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掌握了这几种句式的规律,文言文的理解也就没那么难了。所以可结合课内再扩展到典范的课外古文,再以讲座的形式收集反馈意见。当然这些精讲的文言文一定要有以点带面的效能,否则就是一种堆砌。还有,这种教学不要定位太高,没有必要把太多文言知识都拿出来教。初中的古文教学只要教会基本方法,更深的知识应留待以后,或者通过自我阅读积累来自然提高。

3.“量”的积累。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对学生背诵的指导。可采用线索式板书串联起重点字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背诵。如教学《三峡》,可作如下板书:

山:连(连绵不绝)、高(隐天蔽日)、险、峻

水:夏——凶险(襄陵)、迅疾(乘奔御风)

春冬:素、绿、清、影、柏、泉、瀑

秋:寒、肃

猿声: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一般来说,一两遍即可熟练;再增加难度,不看板书,闭上眼睛,进行背诵;最后通过个人抽背、背诵比赛等灵活方式进行强化。在逐段进行突破以后,就可以连起全文,进行整体背诵。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看画面想内容,边看画面边背诵。如《桃花源记》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用图画来叙述故事,把渔人缘溪捕鱼、发现桃林、穷尽桃林、穿越山洞、进入桃源、桃源做客、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等场景依次展示出来,先让学生欣赏,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意思结合课文给图画配文字,然后让学生尝试背诵,背一段时间后再删去文字看画面背,最后直接背。其中可以穿插比赛。这一形式深得学生喜爱。

4.“量”的巩固。复习巩固是学好文言文的要诀。遗忘是记忆的大敌,文言文的学习要常复习,温故才能知新。这里讲的复习既指对所学课文内容的重温,更指对所学文言知识的巩固。教师可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学生以前所学,采用朗读比赛、背诵、默写均可,视学生情况而定,旨在增加量的积累。也可在教学新课文时带着复习,以旧知启新知。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以引入郦道元的《三峡》,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探究各自的笔法、情趣、心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如《捕蛇者说》中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一句中“往往”一词,学生依据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常常”,与文意相去甚远,笔者便提醒他们回忆《陈涉世家》中“卒中往往语”一句“往往”的含义,学生一下便会意了,这儿的“往往”是“到处”的意思,而且记得牢。

5.化“静”为“动”。在进行一些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现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应尽量让学生打破文字的安静。如进行《陈涉世家》的教学时,对于其中较为复杂的起义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夜学狐鸣、置帛鱼腹两件事,如果只从书上文字的意义进行翻译,学生会感觉很难懂。不如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动作语言表现事实,在理解意思或背诵的时候配合进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准确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学习起来会更觉轻松,记忆的效果也会更好。再如《晏子使楚》的教学,可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钻研了文本,记忆台词的过程也就是背诵课文相关内容的过程。此外,通过表演,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他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维护祖国的尊严。

6.“氛围”的营造。比如可开展古文艺术周,语文课上十分钟讲古文故事,刊出古文诗刊(组织评比),张贴文言宣传语,尽量把教室装得古色古香,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课堂上来几句“之乎者也”的对话……真正让学生在这种“古”的氛围中去乐,去“玩”,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养。

三、“用”的深化

“学以致用”。学习古文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适当的古文写作既有必要,又能让我们真正窥见古文更深的底蕴,因此,古文的“学以致用”理应倡导。

1.句子的转换。通常我们要做的是“古译今”,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今译古”,由老师提供现代汉语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古文知识合理地译成古文句。《师道》2012年第12期《“文”“白”对译的别样尝试》一文中所写的教师就成功地采用了此法。该教师教学完《卖油翁》,即投影显示自创短文《琴女与球手》:有一女生喜欢弹电子琴,在班上无人与她相媲美。她曾经在课室弹琴。有一个男生拿着篮球站在旁边观看,很久都不离去。女生问他:“我弹琴的技术不是很精美吗?”男生不说话,只是对她微微一笑。于是将篮球顶在手指尖上,让人眼都花了。男生随即说:“我这点功夫也没什么奥秘,只不过手熟罢了。”在该教师的指导下,该班学生运用从《卖油翁》一文中所学习的知识,把这篇小短文翻译为:有一女喜琴,当班无双。尝弹于课室。有一男挟球而立,观之,久而不去。问曰:“吾弹琴不亦精乎?”男生不语,但微颔之。乃取一球置于指尖,使之眼花缭乱。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巩固了《卖油翁》一课教学的文言知识,又激起学生运用新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运用刚学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文言文教学,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文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这种机会只要用心捕捉,随处都有,多做一些这方面的练习,对文言文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2.小古文写作。有了上阶段的“今译古”,自然小古文的创作就会“水到渠成”了,但对于古文知识尚浅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毕竟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挑战”,因此,老师基本不做严格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仿写入手,如笔者教学刘禹锡《陋室铭》时鼓励学生仿写,于是学生写出了《教室铭》《家庭铭》等,虽然有佳句无佳篇,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毕竟是学生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深化了对“铭”这一文体的认识。也可视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用古文创作。

“用”是最高目标,但并不是说古文写作便是研究中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毕竟这是一种高难度的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去尝试,甚至也想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作更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