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中有一种技法叫做“抖包袱”,即演员在作了一定的铺垫后,摆出笑料,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令人豁然开朗。语文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品质。课堂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表演艺术。因而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预设的过程中遇到学生易迷惑或者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加深印象的问题的时候,老师不妨卖个关子——考虑适时抖出几个“包袱”。
《赵氏孤儿》是中国舍生取义故事中的经典,是我国古代士大夫处理人事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典范,程婴、公孙杵臼的所作所为不管在哪朝哪代,还是在哪个国家,都为人们所景仰。鲁人版高二语文教材《史记》(选读)在第二单元“义薄云天”中节选了《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结合本单元“义薄云天”的主题,在学生充分预习、疏通文意的情况下,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我设置了如下的“包袱”。
“包袱”一: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史记》一个很大的写作特点就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为了显示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大义凛然、忠贞信义,本文多处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让读者身临其境、为之扼腕、为之落泪。比如公孙杵臼和程婴关于生死和立孤的一段对话:
“立孤与死孰难?”(杵臼)
“死易,立孤难耳。”(程婴)
“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杵臼)
好一个“为其易者”,好一个公孙杵臼,这是选择去死啊,却说得如此轻松,这一个“为其易者”就把公孙杵臼慷慨赴死的凛然大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比如杵臼程婴两人谋匿赵氏孤儿,找来“他人婴儿”,“衣以文葆”,就是这个“衣以文葆”,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其实里面有多少周密的思虑和仔细的安排啊!赵氏孤儿毕竟是贵族后裔,让他用绣着花纹的襁褓包裹,当然更符合贵族的身份和气派,当然更能逃过屠岸贾及其党羽的眼睛,这样的精心筹划可谓用心良苦。
可是,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作者总是一带而过,比如程婴深山匿孤十五年这个情节,作者只写了“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八个字。正是这简洁精要的八个字,给了我们一个更好地了解和走进这篇文章的机会,我们的深入研讨和学习就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这就成了我在课堂上抖出的第一个“包袱”。
课前准备阶段,先带领同学们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那就是看看程婴和赵氏孤儿在深山藏匿的这十五年是如何度过的,要求以“深山藏孤”为题写一个记叙文的片段。
这个环节,让同学们不但练习了记叙文的写作,更全面地了解了程婴,最主要的是理解了课本上“义薄云天”中的“义”字。
附:学生作品
(1)深山藏孤(刘昊)
待公孙杵臼与他人婴儿被屠岸贾手下将士杀害后,程婴急忙在家拿了几件破烂衣服与几口干粮,用旧布裹住赵氏孤儿,惊慌失措地逃到深山里,艰难的生活开始了。
程婴怀中的婴儿在程婴的怒吼下大声哭喊,听到的只是水滴滑落滴入水涡的声音,剩下的只是虫儿、鸟儿的鸣叫,以及那空荡无力的回声。程婴拿破烂衣服给婴儿重新裹好,以草为褥,和衣而睡,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隐姓埋名,即使背负千年不仁的骂名,程婴心中只有二字:不悔!
日出时分,程婴出山洞去寻食物,兆头好时能够在距山不远的山庄上讨来几口剩饭,给孩子充饥。黄昏日落时,程婴又会拿出口袋中的稀少的碎银去农庄淘换些稀饭给孩子做补品。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长大了,程婴占卜给他选了个好名字“武”,意在赵氏孤儿能文能武。
此后,程婴一心一意教赵武武功,并凭借卖艺赚来的钱为他请来了习武师傅,赵武心生欢喜,总是称“爹爹最好”。某天,程婴赵武席地而坐,程婴自语:“是时候了!”赵武不解,程婴道:“武儿啊,请记住一个事实,你是十几年前赵家唯一的后人,慈母为成公先君的姐姐,赵家因遭屠岸贾的暗算灭门九族,你是唯一保全下来的,我乃你父亲至交好友,誓死把你抚养长大,现在藏匿深山隐姓埋名,只期望能有一日为赵家报仇雪恨,让你看清这个世道的正义所在,此后,赵氏必兴也!”赵武听后半晌无语,眼睛睁得浑圆,见证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而自己要挑起这个重任继续向前,赵武明白了,前途不是光明,即是黑暗。
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还要经历一场雷电才会结束,程婴与赵武走出深山,一场真正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包袱”二:“义”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其实“义”是古人常说但又让我们总是感觉不甚理解的一个概念。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古代人们用“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原则,可究竟什么是“义”,如何衡量这个“义”字,对当代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文本中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做法,我准备让学生就“义”字展开讨论和挖掘,深入的理解和评价这个神秘的“义”字以及这种让我们为之景仰的行为。
程婴忍辱负重、舍身报恩,公孙杵臼勇敢无畏、义字当先,韩厥正直公正、仗义执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们的这些义举无疑令我们感动。当时杵臼慷慨赴死,程婴隐忍苟活,他们一死一生,选择看似不同,实则都归于一个“义”字。这里我把“义”字重新板书,上面一个倒立的“人”字,这代表慷慨赴死的公孙杵臼;下面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这代表隐忍苟活的程婴。两个“人”字头顶相对四肢交叉,这两个响当当的汉子,用自己的仗义和生命托举起了赵氏的遗孤。而写在交叉处的“赵”字,恰恰又是百家姓的首姓,所以这个“义”字,所托举的就不仅仅是赵家的遗孤,更是中华民族的凛然大义和不屈精神。所以我说“义”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这也是本堂课设计的一个有着“相当分量”的“包袱”。
附:学生作品
(2)义薄云天之我见(杨柳)
在赵氏孤儿中,我看到的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程婴和公孙杵臼是正义的一方。赵氏遭灭族之灾,赵氏的门客四散逃走,只有程婴和公孙杵臼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把赵氏孤儿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一时的平安不是他们所求的,他们要的是一世的平安。事在人为,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共同定下密计,用他人婴儿冒充赵氏孤儿,假装让程婴告发,公孙杵臼和无辜的婴儿共同为保全赵氏孤儿而死,说是死,不如说是一种牺牲,他用自己的生命为赵氏孤儿换来了一方安宁的天空,这是“义”,是舍生取义的“义”,是大义凛然的“义”。
程婴未死,他要承担起抚养赵氏孤儿的重任,他忍辱负重,隐姓埋名,含辛茹苦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报仇雪恨,为守诺言,程婴自杀身亡。这是“义”,是舍生取义的“义”,是千金一诺的“义”。
为了“义”,可以忍受屈辱,可以舍生忘死。如果一个人,为了利益或者生命而背信弃义,那么“他虽然活着,但已经死了”。义,已经超越了生命。
屠岸贾则是奸邪残暴的代表,是邪恶的化身,他虽能猖狂一时,得意一时,但终逃脱不了被正义覆亡的下场,这告诉人们一个真理:正义肯定能够战胜邪恶。
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气节,讲求义气,为了“义”,可以忍受屈辱,可以舍生忘死。而“仁义”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行侠仗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大义凛然,都是极高尚的品格。如果一个人被别人称作“义士”,那是对他最高的褒奖,而程婴和公孙杵臼正是我们伟大民族对于“义”的践行者,是真正的义士。
“包袱”三:结合文本,深入体会
借上面对“义”字的重新解读,联系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对“义”字所做的不同注解进行拓展和延伸,于是“义”字就变成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提出削藩计策的政治家晁错的国家之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发动西安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民族之义;同张飞、刘备桃园结义,誓死忠于刘备的关羽兄弟之义、知遇之义;以及文中学到的公孙杵臼、程婴的“士为知己者死”的知己之义等等。这样加深大家对“义”字的理解。同时还可联系现实,让大家区别本文、本单元所说的“义”字和我们平常讲的哥们义气不同,明确哥们义气只是一种未知和盲从,哥们义气要不得。
“包袱”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为进一步诠释“义”字,让同学们了解在我国古代这种正义的精神有着复杂的表现,是脱离了个人利害得失考虑的价值判断,是古人立身行事的一种道德取向。在对“义”字进行了充分的赞扬和肯定后,应该再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分析与评价,知道这种精神品质具有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局限。
针对这种情况,我又设计了下面这个环节,用“如果我是___________,我会________,我不会____________”的句式造一组排比句,一来练习了语言运用的能力,二来了解了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三来可以假设历史,辩证地思考“义”字当先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样的假设,可以让大家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出来。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古人的义举也只能让我们仰望,我们只能呼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和平、和谐、祥和、美好,于是课堂在对文明、和谐的呼唤中结束,符合我们每个人追求美好的心理。
附:学生作品
如果我是程婴,我会抚养赵氏遗孤,我不会重男轻女,女子亦能成大事;如果我是程婴,我会助赵武复故位,我不会让赵武灭屠岸一族,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我是程婴,我会报赵朔之厚遇,我不会自杀,辅佐赵武亦可报恩。(杨伟伟)
“包袱”五:学生的精彩成就精彩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有学生活动的课堂,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生机和活力。课堂上只有学生行动起来,学生和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精彩的思维的火花,才能擦亮精彩的课堂。如若不然,一切预设都是预设而已。上完了这堂课我猛然发现,课堂必须是预设和生成完美契合,学生的精彩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这也是我在上完这堂课之后发现的最精彩的一个“包袱”。
当然,学生的精彩在于课前精心的准备和课堂上积极主动地配合,在上文中已经见识了同学们缜密的思考和精到的回答,这里有大家对“义薄云天”的勇士的由衷赞叹,也有大家对他们慷慨赴死的惋惜与不解,同时还有对他们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行为的辩证的思考与分析。从大家可能并不成熟的思想和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善良的本性,难道,这还不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