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情景或观点为契机,随机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甚至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要想获得有效信息,阅读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都要以大阅读教学观为指导。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各地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鲜活的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更是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要持续地开展课外阅读,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动态生成无疑是促使学生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教师课前再好的阅读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及时将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理智地纳入阅读课堂临场设计之中呢?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阅读中动态生成的基本策略。
一、巧用质疑生成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预设外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请看小说《草》教学时的一个生成片段:
生1:老师,我对课文第33段中的一段话还不理解。
师:那你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1:周副主席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在通报上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并加上详细的说明。但这里却没有写具体的说明,总部怎么会知道是怎样的野菜呢?
(倾听后示意她坐下)
师:(顺水推舟)是啊,这里真的没有写具体的说明内容,总部怎么会知道呢?
(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默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2:老师,总部会知道的,文中已经说了。
师:那总部又是如何知道的?请你具体说说。
生2:课文第26段中说,(这种野菜)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
师:原来前文已经讲了,所以这里没有写。
生3:老师,根据第27、28段的内容,说明书上应加上一点:(这种野菜)多半长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生4:根据对第29~32段的理解,还要补充一条:(这种野菜)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师:还有补充吗?
生5:这种野菜,多半长在背阴靠水的地方;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师:原来文中已对这种野菜作了具体说明。那么,这里为什么不像你那样再叙述一遍呢?
生1:那是为了避免重复啰嗦,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
这一教学片段,生成因基于质疑而丰富多彩,疑问因借于生成而豁然开朗。老师的巧妙点拨和学生的旁征博引,共同生成了充满智慧的精彩课堂。
二、利用错误生成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犯nYYDnFbUvZDdChfe8MsmWvjNEA7qcwnNypxk3SQSifY=错都是正常的。有时,正是学生的天真无邪、幼稚无知,才使教学活动意趣横生,多姿多彩。优秀的教师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准“豁口”,或因势利导,在“错误”中发现合理的因素,把学生从错误引向正确;或将错就错,让“错误”暴露无遗,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错误;或将“错误”和“正确”加以比较,让学生自行判断得出结论。
教学《曹刿论战》时,自然离不开对成语“一鼓作气”的讲解。然而,却总有一些同学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或“一鼓足气”。
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错误的产生呢?我灵机一动:何不创设一个活动情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行改错呢?于是,我向同学“发话”:“你们能否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同学‘改邪归正’,不把‘一鼓作气’写错呢?”
这一招还真见效,纠错方案很快“出笼”了:“一鼓作气”原指在战场上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法指挥士兵进军作战,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后面几次效果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之意,“作”是振作的意思。学生在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因为不理解成语意思所导致的。这个小插曲,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纠正错别字训练,实际上却是对文本的细加工,精加工。只有当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后,才能真正明了“一鼓作气”的含义,才能保证今后不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偶发事件生成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偶发事件”。如果教师对这些“事件”处理不当,不仅会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还可能伤害学生,损害教师的形象。如果处理得好,既能使教学正常进行,又能化被动为主动,使课堂出现意外的精彩。
《对联六副》的教学正在进行之中,突然一只麻雀闯进了课堂,正常的教学秩序立即被打断。学生有的把目光投向了麻雀,有的发出了抓雀的叫喊声,有的欲拿起笤帚驱赶麻雀……
面对这种情景,我没有加以制止,而是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麻雀,一边打开门窗,让麻雀飞向大自然。然后要求学生以刚才发生的意外事件为话题,拟一副对联,看谁写得好。这样,一只麻雀的闯入,不仅没有造成麻烦,反而生成了拟制对联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一组学生习作:(1)麻雀偶闯入,师生皆观看;
(2)慌慌张张——麻雀,开开心心——学生;
(3)麻雀东西南北飞窜,师生前后左右观赏;
(4)学子观看,老师开窗随意。
四、空白探究生成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这种不对称的交流,产生了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造成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月迹》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叙事散文。在师生共同欣赏“杯中‘饮月’”这一场景时,一位同学突然“发难”:“老师,奶奶设置了‘杯中月’化解了几个孩子之间的矛盾,这一招确实高明。不过,我也想到了一种方法——拿来三个月亮牌月饼,让他们吃下,不知好不好?”
我听了后,觉得这招还真行,便“顺水推舟”,借题发挥:“同学们,奶奶设置了‘杯中月’化解了矛盾,如果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化解矛盾呢?”果然有妙招。这不,凝聚着智慧的创意迸发出来了:(1)把鸡蛋煎成荷包蛋,中间的蛋是月亮,然后让他们吃下去;(2)做三个像月亮似的香包给他们佩戴在身上,作为护身符;(3)在鸡蛋上画个月亮,给他们吃……
“那么,比较一下你的创意和奶奶的妙招,孰优孰劣呢?”我继续追问,同学们纷纷举手,结论竟然极为一致:奶奶的妙招更为高明,因为“杯中月”是在赏月,白酒与银色的月光相吻合;还有那酒,喝在嘴里,甜在心头;而我们设置的招式,缺乏这样的韵味。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的“妙招”,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所生成的。由于教者的机智,及时将学生的“发难”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收到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
五、拓展迁移生成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确如此,我们不能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薄薄的课本内,而应把课本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合在一起。一篇课文学完了,并不是学习课文的终结,而应是“动态生成”持续张扬的契机,让学生在拓展延伸中生成新的知识,以提升语文素养。
教科学小品《松树金龟子》已进入做课堂练习的阶段,当我走到张同学旁边时,他突然向我提出一个建议:“老师,法布尔被达尔文称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的代表作《昆虫记》又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那么,您能否向我们再介绍几篇佳作呢?”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于是,我在黑板上写道:《松树金龟子》只是法布尔一生中一朵细小的浪花而已,他一生中潜心研究昆虫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让我们走进图书室、去到网上搜集有关法布尔的故事,你可出一张手抄报,学习小组可举办一次“法布尔故事会”,让法布尔热爱科学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向前进,时间为一周!
学生在拓展迁移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既对法布尔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又感受到了探究知识、分享知识的快乐,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总之,“生成”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这一教学策略。这既是教师课堂应变能力和素质的表现,又是对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但只要语文教师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植根实践的“沃土”,“生成”之花就会不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