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自学能力重在教师引导

2013-12-29 00:00:00王联文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自学。当前中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求知欲,总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如果在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漫无目的。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就要把学生引到知识的面前,让学生与知识彼此相识,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重在教师的引导。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阐述了读书态度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动力,也是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内在动机中最关键的心理因素,也可以说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入门向导。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积累知识,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真正成功,最终也必然有好的成绩。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做到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让语文学习生活化。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石拱桥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桥,观察的结果可以在全班展示,并相互评论。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了解这类文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桥。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所以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必要条件。

二、引导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中,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优化,同时要在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上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有效地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1.引导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语文学习计划是学生根据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水平、爱好而制定的,并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给予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制订的学习计划目标明确,有学习意义。

2.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学生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细心地理解感悟,体味到阅读兴趣和阅读的收获,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将读书所获取的知识运用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方面,运用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读多了,记忆的知识也就多了,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那就要养成写作的好习惯。教师要指导利用别人的文章框架,融入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写作自信和兴趣自然会慢慢培养起来。

3.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古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语文学习主要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知识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取文本中的各类信息,从一个成语、一个典故、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中积累词汇和语言,这样的知识积累多了,落笔生花,语言就丰富活泼,言之有物,这种长期积累语文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语文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学生的主要手段,发现法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发现学习是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发现,并且使发现的内容成为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教师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发现事物的特性、原理和原则,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样就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去发现知识。教材文本中的字词、句子、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成为学生发现的对象。比如学生预习古诗文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发现并解决字形、字音知识;在翻译课文时就会发现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知识;在分析文章时就会发现文章逻辑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启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消化。

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去获取大量的知识。当学生学习新课文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想象加以解释。教师只需点拨,学生们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中许多知识都会被发现、挖掘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发现信息、组织信息、贮存信息、提取信息。例如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是首要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阅读名篇名著、收看新闻广播、观看影视节目、运用互联网来提取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文美、景秀、情真、理谐、意深、态真的信息,既渲染了美妙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加强有效的学法指导

陶行知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教会学生学习,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有效传授学习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是广大教师达成的共识。加强有效的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用教的艺术去促进学生学的艺术,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同时,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不同的基础和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注重形式的多样化,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例如在教学《背影》时,在预习环节可以布置学生具体任务:①借助工具书,能够读准生字、释义生词;②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③从作者描写背影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加以理解;④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明确具体任务,学生就会逐渐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来提高自学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要提高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前提。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由教师的“教”向自己“会学”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中学生语文自学的能力。

——————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