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

2013-12-29 00:00:00尚延岭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它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作为课程的主人,应该建构自己的课程系统及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开发语文课程内容,一堂课、一篇文章、一个教学单元,教师都应该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删、选择和重组,以便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有个性风采的语文课。

要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有哪些途径呢?

一、多元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面对的是对教材中文章的理解。“由于阅读的需要、动机、目的不同,个体际遇、经验的差异,加之个性特征与心理状况等影响因素的存在,每一个人对语文教材都存在不一样的反应。”因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不能拘泥于他人对课本的理解,不能受限于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这样,上起课来,我们才能灵感飞扬,才能带动学生去感受、去思考。另一方面,当学生有不同于老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时,我们应该宽容、接受甚至肯定。

例如,《散步》一文两次收入初中语文教材,以前的教学参考书对该文主题早有定论,所以在以前的课堂上似乎没有引起任何疑义。但收入新教材之后,对于该文的文章主旨却产生了多元的解读。我在教学此文时,一改过去先分析课文,然后把教参上早有的定论主旨直接告诉学生的模式。而是带领学生在深入地赏析、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对本文的主旨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的认为文章主题是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有的认为是表现亲人间的相互理解;有的认为文章主题是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珍重……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理解的个体差异显现出来,体现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二、活用教材,多样处理

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可以用活它,学生现在学得活,将来才会用得活。活用教材,方法很多。可以对文本内容置疑、讨论;可以仿写、续写、改写;可以把美文用作朗读训练的素材;也可以据文意展开想象配图,以发展想象力等等。教师要大胆创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教材用活,把课堂气氛搞活,激发学生的潜能,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原语文教学本色,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是在卡通、网络和游戏里长大的,我们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采用类似的形式处理教材。有些老师创设了游戏化课堂,有些模仿电视里的采访活动,这都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表现。

三、增加相关资料

课本的信息含量是有限的,它只提供了一个基础,一个创造的起点。我们每一堂课都是创造,当然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去找相关或类似的材料。

例如,执教《奇妙的克隆》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克隆”,课前布置了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课上,让学生展示,加深对克隆知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自然得心应手,收获多多。

老师的课前要求,学生的悉心准备,教学中的资料展示都不是本课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但老师将之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使学生对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这既激发了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无形中培养了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总结提升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教材获得某些普遍的认识。语文教材多是文章,我们更需要在学习后有一个总结提升的环节,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学习后只留下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模糊的印痕。

请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教师提问:在《变色龙》一文中,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真正应该被嘲笑的家伙,却没有一个人敢嘲笑他,被他嘲笑的是谁?赫留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市民的笑呢?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文章: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内外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们。

《藤野先生》一文中描述围观枪毙犯人的看客。

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了,也懂得中外看客的共性了:人性扭曲后的愚昧、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

教师此时作总结:中外伟大的作家,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精雕细刻的同时,又注意到在适当的时候用极精练的笔墨勾画有共性的国民的精神痼疾,从而拓展主题的广度和深度。其写作目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经过总结提升,学生的收获更加明晰,帮助学生达到认识上的新高度,这是我们在所有教学工作中都要努力去做的重要一环。

五、恰当的拓展延伸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一个点,而生活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由这个点延伸开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做适当的拓展。加大教学的容量,拓展教学的厚度,开阔视野、丰富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更深刻,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请看我在教学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一文中设计的一段拓展教学。

⑴ 比较阅读:

请学生速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自己更喜欢哪一篇?

学生速读讨论后发言争论。教师评点,指导学生要谈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他们赏析的能力。

⑵名言感召:

①教师点示: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②大屏幕显示冰心老人的一段话:“生命中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的呢?”

③教师总结: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⑶作业延伸:

写一则读后感,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这段教学设计的亮点就在于恰当地拓展了教材,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思想更成熟。

六、以教材为触发点,自由组合有关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内容是自由选用课程资源外,在使用教材时,有时也可以抛开教材的具体内容,仅仅把教材作为一个学习的话题,那样教师的创造性会体现得更为突出。

请看案例:《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综合实践活动片段。

教师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相对庞杂的特点,将学生分为4个组,每组六人,这四个组分别命名为文学组、音乐组、科探组、想象组。六人小组设组长一名,对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有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幻灯片、小组代言人等职责由小组长根据需要调控成员工作进程,最后将成果汇集在一起,进行编辑。小组成果交流展示时在班上设一名主持人,将各小组成员的成果呈现出来进行交流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体的内容由学生去设计、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潜能,培养综合能力。

只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找到更多创造性使用语文新教材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