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语文”到“本色语文”、“个性语文”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郝晓霞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4期

一、 “模式语文”的如火如荼与趋于理性

曾几何时,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像一阵疾风迅速刮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三段式”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讨融合了执教者多年的经验与智慧,经过了反复的实践与检验,确实有可以学习借鉴推广的价值,尤其是为很多苦于找不到教学“诀窍”的青年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操作起来简单易学,容易上手。但是,我们也无奈地发现,无论是哪种风格的作家作品,无论是哪一位老师执教,在一个教师群体中,大家逐渐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人,最后都统一在同一种教学模式的令旗之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似乎成为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标志了。于是乎,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也不管时间是否允许,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中。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能适应所有教材篇目、所有老师,成为“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万能钥匙”吗?

我们看到有些模式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却缺乏了深入涵泳、品味文本的余地,除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展示,更多的学生成了看客。课件繁杂,老师却不范读,不板书,教师的指导作用被淡化。有时课件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了,可真正面对文本时,学生却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的课堂似乎被略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于漪老师说过:“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特别复杂,怎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呢?现在提的什么派什么派,也许都不正确。可以说,建国50年来根本就没有形成什么真正的语文流派。当年《文汇报》刊文要提于漪是情感派,我马上表示反对。流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而且必须在相当范围相当数量的人们认可参与。”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谈话》中也说道:“某一教育真理,用在这种情况下是正确的,而用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可能不起作用,用在第三种情况下甚至会是荒谬的。”由此可见,作为尤其讲求艺术、复杂多变、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应该与具体的教材内容、学生、老师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二、“本色语文”的实践观摩与教后反思

日前,本系语文教研室开展了高级职称教师示范观摩课活动,笔者观摩并参与了本次活动的整个过程,受益良多。尽管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带着欣赏学习而非批判挑剔的眼光去看,每一节课或多或少难免有不足,却都有它的闪光点及可取之处。

石高峰老师执教的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尽管诗歌本身篇幅短小,但石老师把自己对诗歌理论独特的研究与感悟,巧妙地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和旁征博引的例子融合进诗歌的赏析中,让学生在直观感性的会心一笑中真切感受到诗歌独特的魅力,提升了审美情趣、陶冶了诗意人生。

盛斌老师执教的余秋雨的《三峡》,则重在感悟余秋雨散文与传统散文的不同之处,结合文中引用的余光中的《寻李白》,分析比较余秋雨文化散文与传统散文写法上的不同,盛老师慷慨激昂,联系当前的南海争议,反思历史,显示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自然而然引出结论“只有健全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蒋长兰老师执教的蒙田的随笔《热爱生命》,由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颁奖词导入,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将文中提到的“糊涂人”与“哲人”进行比较,进而引出“怎样活?”的思考,要乐于生,就应该增加生命的分量,让生命丰盈饱满。怎样增加生命的分量?就应该关心生活、抓紧时间,让我们的生命充实,有价值、有意义。并自然引出随笔的特点:信手拈来、任意挥洒、意到笔随、结构松散。蒋老师的语言干净利落,思维缜密,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理性思考的魅力。

谢东老师讲的《中国古代的天干和地支》,结合十二生肖的由来,天干地支的用途及在古典文献中的运用,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倪丽霞老师执教的《宝玉挨打》则发挥了她一向细腻温婉的特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将贾政为何会由最初的平静到最后的勃然大怒,筛选信息,由表及里,层层剖析,从读者感性的角度去解读作者隐秘的意图,淡化了政治的解读,感受出人物鲜活的情感。

郑雅匀老师执教的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则由对家乡的思念开始,将充满异域风味的法式长面包、普罗旺斯的浪漫之旅与贫瘠脏乱、甚至是令人失望的中国湖南乡下进行对比,凸显出小女儿家细腻的思乡情怀。

观摩六位老师的课,似乎是品尝到了六种不同风味的美食,各具特色,别具风味。就六位老师执教的不同课堂来说,无疑发挥了他们自身在某一领域的长处,体现出自身教学语文的“本色”特点,有的诙谐幽默,有的严肃理性,有的细腻温婉,各有其特点,当然由于自身在某些知识领域的不足,还存在知识的短板与盲区,有的理性有余,动态不足;有的细腻有余,思考却缺乏深度……如能在发挥自身本色特点的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采他山之石”,多实践、多磨炼,无疑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个性。

三、“个性语文”的独特魅力与孜孜以求

课堂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只有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活中求变、变中求新,语文教师永远充满着一股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更新新观念的生机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会千姿百态、各具个性。

正如西方几所名牌大学的校训,真正体现了他们“因个性而精彩”的独特魅力。哈佛大学的校训有口皆碑——以亚里士多德为友,以柏拉图为友,但更要以真理为友;耶鲁大学鼓励学生追求“光明与真知”;普林斯顿大学把“富有想象力”作为培养目标;斯坦福大学在学生心里培植的信念是“呼唤未来”。在英国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牛津大学,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他们所崇尚的“牛脾气”,有人说这是一种高贵的固执和固执的高贵,因为牛津和其他平民化的大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总是毫不含糊地表明——我排斥普通人。牛津也许是惟一的既看重才华又看重气度的大学,也是惟一以没有气度作为理由拒绝学生的大学,这一点我们从雪莱和撒切尔夫人身上也许就能领略一二。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个人风格,一如写文章,或质朴无华,或清丽温婉,或大气磅礴,或机敏厚重……总能让读者有独特印象。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建立自己的课堂风格。在从教的初期,也许我们更多的还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模式课”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学习他人教学的经验,让我们跨越了“本色语文”阶段,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在从教一个时期后,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多地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也许我们就应该对自己的教学从教学个性的角度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虚心学习,善于借鉴,视野开阔,为现代语文教师职业素养开辟了一片崭新天地。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博采众长后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教学特色,才能超越“本色语文”的单薄与质朴,“个性语文”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巨人。在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语文教育园地里,我们徜徉,我们欣赏,我们努力“把盛开的玫瑰移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但“运用别人的经验,从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只有拥有敏锐的眼光、广阔的视野、吞吐古今的胸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情怀,语文教育的百花园里才会永远充满春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