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叫做缓的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读音:慌)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这个故事也只是为我们贡献了这个成语而已。古时候膏指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能到达之处。病入膏肓,比喻病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亦指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是形容人十分恐惧、害怕的样子。而当人在十分恐惧、害怕时会出现毛发竖起、脊骨发凉的情况。
毛发在皮肤外面的称毛干,在皮肤里面的称毛根。毛根外面又包着一层鞘,称为毛囊。竖毛肌的一头附在毛囊上,另一头斜行附在真皮上。竖毛肌收缩时,毛囊就被拉紧拉直,使毛发竖立起来。
竖毛肌和汗腺都是由交感神经支配的。人在害怕、紧张或寒冷的时候,交感神经便兴奋起来,于是,引起竖毛肌收缩和汗腺分泌,结果造成毛发竖立,皮肤上起许多“鸡皮疙瘩”,同时,冷汗淋漓,使皮肤温度降低,所以脊背骨发冷。这就是“毛骨悚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