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等钱救命”
成医患死结
中国政府网近日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我国将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在中国境内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
评:等钱救命这个医患死结,已经很大也很深,医患之间力量对比悬殊,无负担能力的患者不具备与医院博弈的能力,要么坐等医院“开恩”先行施救,要么等死。僵局必须打破,乱结必须斩断。决不能坐视医患双方在等钱救命的困境中,双双耗尽尊严与温情。应急救助制度因此成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法回避的命题,它的建立,不仅是化解现实矛盾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文明的题中之意,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
(据《北京青年报》陶舜/文)
香港奶粉限带,打了谁的脸
从3月开始,香港开始实施奶粉限带令,任何人除非有出口许可证,否则每24小时不可带多于1.8公斤,也就是不能带超过两罐婴儿奶粉出境,违例者将被罚款或监禁。
新规生效第一天,就有多名内地人被拘。
评:消费者不买国产奶粉,国内奶粉企业自然是该首先检讨,但作为奶粉企业的质量监管部门也难辞其咎。如果质量监管部门能对奶粉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国民对自己的奶粉放心,谁还会跑这么远到香港去买?要解决目前的尴尬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痛下决心,用铁的手腕去治理问题奶粉企业,重塑中国奶业发展新环境。知耻而后勇,这也是国产奶业崛起的最好时机。
(据《大众日报》陈红天/文)
“PM2.5”更名为“细颗粒物”
近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正式确定中文名为“细颗粒物”。此消息传出后,很快成为网络热点。有网友认为起名字不重要,如何治理才是重点;也有网友反驳道,给PM2.5起中文名是标准化工作之一,起名与治理环境是两码事,不能说环境没治理好,标准化也不搞了。
评:民众对命名一事的强烈讨论,再一次论证这一行为早已超越了命名本身。正如民众所质疑,既然命名征得了气象学家、环保学家、语言学家的综合意见,那么,这些人为何不对屡屡爆表的PM2.5数据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的集体失声,何尝不是无尽雾霾天气的痛苦来源?
(据“观点中国”张剑/文)
“先看病后付费”究竟难在哪儿
今年,卫生部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原来看病是自己先垫付,看完走医保报销;现在是医院垫付,患者看完病只用交自己的那部分,其余由医保部门支付给医院。此外,原来住院需要交一大笔押金,现在只用签署《住院治疗费用结算协议书》就可以直接住院了。”据悉,该制度已在山东部分医院进行了试点。
评:“先看病后付费”绝不意味着免费午餐,而需要相应信用社会的建构。某些患者的欠费,究竟是恶意,还是真的有经济上的困难,其实也并不容易鉴别。假如因为经济原因而上了“黑名单”,下次便无缘医疗救助,这是否就可以不算“见死不救”,也同样值得商榷。
(据“中青网”武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