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设计原则与方式

2013-12-29 00:00:00殷伟康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3年10期

摘 要:课堂小结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省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本文主要阐述了课堂小结的设计原则和有效进行课堂小结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课堂小结;有效;设计原则;方式

[⇩] 问题的提出

课堂小结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每节课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在一堂课临近结束时的课堂小结,就是全面总结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习探究的历程,交流数学活动体验,领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深化知识网络结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有的教师仅仅把课堂小结当作不可缺少的一环,鲜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形式——教师的独白与“告知”,学生被迫接受教师强加给自己的“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在一节课教学即将结束时草草收兵,或者三言二语作个小结了事,课堂小结便成了课堂结束的序曲. 其实,当教师作课堂小结的时候,学生往往在作下课的准备,至多是记下小结的内容和作业,很少再有积极主动深入的思考. 这种流于形式的课堂小结,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低水平状态,无法达到“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反思,提升认识”的课堂小结的要求.若不注重课堂小结,则学生将会课上“昭昭”,课后“昏昏”,这势必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谓课堂小结,是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的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 它常用于课堂的结尾,本文讨论的课堂小结主要指课堂的结尾. 从知识结构来看,通过课堂小结,可以使一节课获取的知识构架更加明朗,更加清晰,使前后知识更加系统化.从认知结构来看,通过课堂小结,学生对所获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形成条状或块状,变得程序化,便于记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予以运用. 因此,如何努力追求课堂小结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的课题.

[⇩] 有效的课堂小结的设计原则

有效的课堂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启迪灵感的作用,同时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绝不是教师灵机一动就能达到效果的,而应该增强对课堂小结的有效设计意识. 因此,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小结时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一)精要性原则

课堂小结要做到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切中要害,恰到好处. 课堂小结一般以3-4分钟为宜,不能拖沓. 在内容上,要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设法通过教师的课堂小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重点问题上,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性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因,它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堂小结要有目标,但教师不是目标的“复述者”,不能包办代替,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上.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再思考,起到再现、整理、提炼和深化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知识,领会方法,回味过程,增强体验,发展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层次性原则

学生掌握数学规律要经过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因此,课堂小结要依据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地进行. 课堂小结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方法.

(四)选择性原则

课堂小结形式多种多样,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导向,因而教学中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等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相应的课堂小结的方式. 这样,不但注重了知识技能的概括,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数学方法的掌握及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有效地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

(五)激趣性原则

课堂小结,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和方法的再现,而应是把学生引向新的目标,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小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例如,教师通过设计悬念,引出疑问,将本节课的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悬念作为课外研究的小的数学课题.

[⇩] 有效的课堂小结的主要方式

课堂小结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的浓缩、提炼与概括,使学生在整体上把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又应该是对后续学习内容的一种预见. 教师应精心设计出一个“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的课堂小结,给学生以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求索知识的真谛.

有效的数学课堂小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对一节课内容的梳理过程,应该是对知识高度概括的过程,应该是前后知识纵横联系的过程,应该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过程、提高过程,应该是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 因此,有效的课堂小结应符合以下要求:①要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思路、注意点、收获与体会、问题与困惑等方面进行回顾、总结、反思,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是追求形式化、表面化的“体会与小结”;②要把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扩展、深化等方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

(一)归纳总结式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往往在课堂结尾时利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文字、数字、表格或图示等方法,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所学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除了直接复述一堂课的要点内容外,还常运用对比、类比等手法来加以概括与总结. 这种课堂小结应准确地抓住每一个知识点的外在实质和内在的完整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系统性. 例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课的小结: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我们要掌握“121”:即一个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两个依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共线向量的等价条件;一种思想——转化思想(将不同起点的向量放到同一种起点研究). 用数字小结,简洁、形象、好记,易于学生整体把握,颇具艺术色彩. 归纳总结式课堂小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做,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与修正,这种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一种结课方式.

(二)对比比较式

这种课堂小结多用于同一系列的前后内容之间或一章内容即将结束之时,其特点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在归纳比较中加深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

(三)课堂测标式

新课结束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和解题的通性通法,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与本堂课相关的检测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检测的形式结束本课,这样既能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得到应用和强化,又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课堂检测也是数学结课的常用方法,这种课堂小结既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内容掌握的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四)设置悬念式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 好的结尾,可以激发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收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渴盼“且听下回分解”的愿望. 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把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例如 “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课:课堂小结时就可以这样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等比数列的概念,根据前面研究等差数列的模式,下面我们就应该来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了. 课后就请同学们类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方法,自己先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的.” 这样学生一定很想知道答案,急切地等待上下一节课,并为上好下一节课做好了铺垫.

(五)探究讨论式

探究讨论式课堂小结,就是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的课堂小结,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例如 “正弦定理”一课的小结:

①什么是正弦定理?它的推导方法是怎样的?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

②正弦定理中比值到底等于多少?

③应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解三角形的两类问题,但为什么在“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一边对角,解三角形”中可能有两解,可能有一解?还有其他可能吗?

这种课堂小结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热情,还能从不同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又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地巩固新知,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发散引申式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回;描龙画凤,贵在点睛. 小结有法,然无定法. 只有适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自然的课堂小结才是有效的课堂小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把握规律,驾驭课堂,精心小结,让原本平凡、短暂的教学环节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