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勒东(1896-1966),是超现实主义者中最早试验“自动写作”法的诗人。据他回忆,在1919年的一个晚上,他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句话:“有一个人被窗子劈成了两半”。并呈现为清晰的意象。紧接着又自动涌来了一些互不相关、莫名其妙的短语和意象,他任其自由流动,再把它们追记下来,就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的第一个标本。
1924年,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布勒东阐述了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下意识写作”,“尽可能使您自己处于最被动的或最容易接受的状态”,“不要预先想好主题,快速写去,快得使您无法停笔,使您来不及产生作罢的念头。……要相信连续的低语有发掘不尽的潜力。”
《蔷薇色的死亡》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从“章鱼”导引的“小船”,到“头发”里升起的“太阳”;从“眺望死亡”的“人们”,到摧毁“森林”的“彗星”:从“河流的主题归于消灭”,到开花“桃树”上的“几只手”;从“你”“它们”,到“我们”“我”;还有“银纺锤”“大吊灯”“小老鼠”……打破了惯常的逻辑,超出了一般的想象,呈现了一个新奇、怪诞的超验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交错,有机物与无机物界限难分。作者没有指出逆运的不可避免,但已透露出死亡的不可抗拒。由于加上了“蔷薇色”的定语,这“死亡”就显得妖魅而更让人难以承受。
“自动写作”法也不完全是无意识的字句的混乱组合,结尾:
我将使人类的心昂扬
以便承受最重大的投石块击死之刑
表明也有作者部分的思想交配与语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