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点滴

2013-12-29 00:00:00董梅红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有关数学探究学习的理念,所有教师都可以理解接受并在推广着,因为一节成功的数学探究课,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主要的是方法和能力上的提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感觉很难有效地实施,本人就针对自己所讲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浅谈一下成功上好“探究课”的一些体会。

一、对于“探究课”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讲本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指点迷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聪明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把它们反过来,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如果全等,至少需要几组量对应相等,一组可以吗?两组、三组呢?”那么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之旅,共同学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这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兴趣调动了起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就更容易入手,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探究发展

1.启发引导,层层递进

整个探究过程我设计了三个有梯度、螺旋上升式的活动:

活动一:探究满足一组量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活动二:探究满足两组量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活动三:探究满足三组量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由于第一个活动比较简单,在出示以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地探究出结论:满足一组量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对于活动二,我适时启发学生,先考虑满足两组量相等的情况有几种?以减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盲目及无序性。对于每种情况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如画图或举反例等得以否定,得出结论:满足两组量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动手操作,进一步验证

对于活动三,情况增多,难度加大,所以教师更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带动学生引入本节的主题“SSS”的探究。在此我设计了动手操作环节,先引领学生用尺规画出三边分别为“3 cm、5 cm、7 cm”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再在桌友之间、四人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分别进行对比,看所剪的三角形是否能重合,结论不难得出:满足三组量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这样的目的关键是让学生确信这一结论的必然性,而不是巧合,也就是通过“画—剪—比”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从而使本节的难点得以突破。

3.抽象概括,形成方法

通过前面的动手操作,教师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概括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学生概括这一判定方法时是非常轻松的,这主要得益于前面充分的探究体验,这也说明了前面探究活动设置的有效性。

三、及时反思,夯实结论

得出判定方法后,应先让学生及时回顾反思整个探究过程,加深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同时为了巩固新知,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还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强化,以便学生能更灵活地运用该结论解决问题。

整个学习探究过程,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参与,并相互之间不断地交流着、体验着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将会情绪高昂地在教师创设的研讨平台上驰骋着,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让自身的数学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样收到的学习效果不是机械的、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所能企及的。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与学习,我深深地感到,“探究课”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应该使“过程结果”达到平衡,不应只关注结果是否达成,而忽视通向结果的过程。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