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2013-12-29 00:00:00郑茂渊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把提升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既适应了高考发展趋势的需要,又能培育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就这一问题发表个人的粗浅之见。

一、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全面、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体系,就无从谈论能力的培养。因为分析、归纳、比较等认知活动均需要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为前提和支撑。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对一定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及与这一事件相关的横向与纵向知识联系的完整认知。学生头脑中有了纵横相交的知识结构体系,思维活动就有了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如讲述“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质疑:文艺复兴为什么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就需要对“古代人文精神”的含义及对中世纪神学黑暗统治和文艺复兴表现出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这需要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有较深刻的认知。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容易得出结论:古代人文精神已经湮没,它不是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如果没有掌握 “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当时欧洲社会状况的有关知识,就不能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发展特征等方面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形成这种体系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等能力。

二、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包含对问题的分析、评价等活动,在分析、评价历史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史学理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学生全面、客观和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史学理论,才能站在正确的和更高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历史。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的渗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地看待问题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理论;还要加强历史观的教学,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等。熟悉并正确地运用史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导向,提升历史思维分析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如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时,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观来分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里程碑,是文明的重大进步”;从“近代化史观”角度分析“它为中国工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它对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榜样”等方面的意义。通过分析,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就有了全面的认识,也加深了对其意义的理解,还提高了在史学理论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配备有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有丰富的原始材料,历史插图、漫画,图形表格,许多的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及相对应的课后阅读思考题。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作为载体,结合课文所学知识,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论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讲述“专制下启蒙”时,可采用“资料卡片”中伏尔泰的话来训练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的理解。通过课后“自我测评”中“启蒙时期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张的表格”来探究“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及他们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这一问题时,必须要运用概括、综合、比较等方面的能力,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带了提高。教材中的这类资源相当丰富,教师在利用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资源,是选择图表、史料,还是选择知识链接?要根据实际需要,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全部资源解析透彻,应挑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源,挖掘材料的内在含义,讲清分析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与能力,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提升能力。

四、开展生动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最好形式

学生在课堂讨论、探究活动中,必须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还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在讨论中要表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学生具备历史学习的各种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探究是思维提升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开展课堂探究、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还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如讲述“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时,提出“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进行分析、提炼,并且提示学生从事件的时代背景去寻求差别的原因。学生在查找分析各种材料的时候也在进行积极思考、论证,并且通过讨论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在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时,首先要精心命制探究题,重视题目的新颖性、可操作性和思维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诱思;要掌握时机、因势利导;要鼓励质疑,紧扣主题,不断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

五、精选、精练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巩固的,做练习题就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途径。通过练习把所学的知识与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灵活性与准确性,这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师在命制习题时,要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围绕练习的重点和能力要求精选题目,精心整合。如命制针对选择题、材料题、图表题、论证题等各类题型的专项训练,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表述等方面的能力;亦可针对某种能力训练的需求来命制题目。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用好、用足每一道习题,变一题一练为一题多练、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如讲评选择题时可把其中的四个选项变成四道题目来讲解,亦可把题的知识点变式成材料题、问答题来演练。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巩固。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告诉我们,能力高低是立足社会之本,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作者单位 福建省永定县高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