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让许多教师头痛的课型。在诗歌的教学中,许多学生都只能停留在诗意的层面上,而无法领悟到诗词丰富、精妙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创设情境,着力引领学生透过字意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从而使其爱上古诗词学习。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拓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
如何为学生创设符合诗意的诗境呢?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可以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可以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可以想象漫游,深入情境;可以指导朗读,体会情境等。但小学生喜欢直观的事物,而古诗中所描述的情境大都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时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他们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益普及化,在古诗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出更加直观、更加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促进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图解文意,创设情境
古诗教学中常见的写景诗,诗句优美,仿佛能带领人们走入一幅幅图画当中,给人无限的美感。这时,我们运用多媒体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如《乡村四月》里“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展示的是江南农村的美景。很多孩子从未见过那里的景象,当老师出示了满山遍野的桑树及泛着白光的稻田图时,学生对“绿遍山原”和“白满川”产生了直观的印象,朗读起来会带有强烈的向往之情和赞叹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示的是西湖美好风光。我们都知道西湖的景色堪称一绝,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亲身到西湖边走上一圈,亲眼看看那里的美景,学生体会“好”和“奇”又有何难?当老师出示西湖风光图后,学生在图中景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深深陶醉其中,犹如走进了仙境。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里所描绘的故事和画面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如一些反映农民生活的诗、送别诗等,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媒体手段尽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便他们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四时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一句体现了农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但“耘田”和“搓麻”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似乎远了点,光从字典上来解释还不足以形象了解。当教师远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农民耘田图时,图中的老汉跪在田中伏下身子的样子加上教师深情的引读,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对老农辛苦耘田的赞美之情,再读诗句时就自然而然能读出赞叹和敬佩的语气。
二、音乐激活,创设情境
创设古诗情境仅有图来辅助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得好:“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一幅画中如果能有动听的声音或美妙的音乐,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画的形象就能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示在大家眼前,学生学习古诗也就更能贴近诗境了。
以往,我们运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一种适合诗中气氛的感情,如教学《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图,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能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现在,我们还要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源,让美妙的声音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认为,仅仅观赏庐山瀑布的样子是远远不够的,就好比在看一幅没有生命的画。如果试着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瀑布流水的声音,如此雄浑震撼,我们又能从瀑布声中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呢?恐怕这比有形的景物更能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乡村四月》里子规鸟的叫声在烟雨蒙蒙中显得无比的欢快,这种叫声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些遥远,我们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耳听一听。“空旷的田野中传来一两声鸟叫,声音越来越近,你听到子规鸟在唱些什么呢?”这些问题一出,就引发了学生对文字和图画以外的无限遐想。而在本课结束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记在心中,设计了一个环节——将古诗配上音乐让学生欢快地唱一唱。别说,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学生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回家还想唱给父母听。这让我想到,在古代古人的确有为古诗谱曲的做法,为什么我们不运用多媒体音乐为学生带来这种更简单有趣的学习呢?
三、再现情境,创设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动画的产生将图画、声音等过往多媒体常使用的元素融合在了一起,不仅有声有色,还能更准确、更有效地传达出诗中想表达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以杜甫的《绝句》为例,动画中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经久难忘。
教学古诗《所见》时,让学生边看森林的美景和牧童捕蝉的动画片,边听森林中潺潺的溪水声、悠扬的笛声和知了的鸣叫,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快就能体会到古诗中迷人的意境和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走进文本之中。
其实,运用动画创设情境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牧童》里小童在林中欢快歌唱的情景,小童脸上那欢快的表情、手上拿着枝条一甩一甩轻快的动作,无不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小童当时的心情;《小池》中蜻蜓绕着荷叶飞舞,立在枝头的样子,看上去它们是多么喜爱这儿的美景啊;《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从百花中慢慢探出头来伸出墙外,诗中所表达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解词达意,创设情境
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还能有效地解决诗中的一些难点字词,扫清学生的学习障碍,以便学生能更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对“又生”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冬天百花凋谢和春天花草茂盛的对比,告诉学生只要“根”还在,旺盛的生命力是扼杀不了的,这样学生的心就更贴近“小草”的心,以心换心,更能读出对它们的敬佩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对“尽”“唯”的字义理解较易,而对文字后面所包含的情感却难体会。因此,我们可以播放课件:一只小船在江上慢慢驶过,越来越远,直到不见,只留下滚滚流去的江水。这时,学生仿佛站在了江边也在看着这一切,想着自己的朋友即将离去,这些词透出的伤感就会很快涌上心头,学生再读这两句,从而读出对好友的不舍。
其实,要想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出诗境,还需要教师能深入钻研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再加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扎实有效,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