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建立全面审慎的教学观,深刻把握理解与“背诵”的关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盲目片面取舍,还要认清它们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在拒绝机械性地死记硬背的同时,强化“背诵”促进理解、形成自我反省、丰富数学语言的作用,让学生既能“沉默地思考”又能“数学地谈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理解;背诵
记得自己读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要背数学概念而且考试卷会有很多概念会在填空题中出现。但现在,在试题中出现纯粹的概念填空题,这是因为课改后教材对一些概念都渐渐地淡化了叙述,有些已经没有了相关的内容,只强调理解。当然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但理解和“背诵”在一起就是一对矛盾体吗?我们是不是在教学时只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就可以?真的不需要背诵吗?“背诵”真的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吗?
其实,“背诵”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背诵”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然而,在数学方面,学生的“背诵”习惯的培养与形成,教师与家长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如果有些学困生需要在课外个别辅导,如果他头脑中连基本的概念都没有,怎么辅导?如,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虽然很简单,但是几天后还是有学生忘记比较的方法。这时如果你问错误的学生,你怎么比?那么学生首先要说出:“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或“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再进行辅导就简单多了。
一、数学中“背诵”的意义
1.背诵叙述有利于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例如,在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一般只要得出它的符号化形式就可以了,接着往往让一些学生根据(a+b)×c=a×c+b×c这个公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它”所表示的意思,尽管这要求很好,但一般都只是优秀生在表现,中等生在模仿,差生听不懂。实际上我们不应该只到这个部分,这种符号化的做法只是表述了它的本质特征,太过抽象,而它不容易被中下生所接受,我们还应该让它发挥应有的思维活动,那就是“背诵”,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与体会,让他们自己个性化地去消化,同时,它就成了一种数学当中的反思体悟,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悄悄地得到锻炼。
2.“背诵”从思维角度来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体性建构
如二年级的乘法口诀,开始是1、2的乘法口诀在学生头脑里的呈现,随着口诀的深入,学生就会超越前面的那些具体过程,变为动态的学习对象,开始新的学习经历,继续新的学习感悟,如果能熟背全部的口诀,就意味着他们对知识在整体上进行了把握和建构,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3.“背诵”从长远角度来看,有利于促进知识的延续性
学生在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代”。虽然许多曾经熟记的东西,今天回想起来却模糊不清,那是小学生对自己所背的定义、性质、法则理解不深,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前记忆的某些东西的含义会迎刃而解。有些知识在小学解决不了,到中学自然就弄通了,真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抓好“少悟性,多记忆”的黄金时代,让学生“背诵”还是大有益处的。
二、在教学中如何“背诵”
1.区别数学和语文的“背诵”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它具有悠久的历史。语文中的“背诵”是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文化知识的有效手段。然而,数学概念的“背诵”不用像背诵语文课本那样一样一字不漏,有些学生在理解的程度上抓住关键词语,带上数学特有的语言,特有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概念的意思就可以了。
2.区别优生和差生的“背诵”
因为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所以“背诵”也不能一刀切,对于要“背诵”的定义、法则、性质不能有统一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背诵能力都很好的学生,我们对这些人在速度和质量上都应该有较高要求,要用自己的话准确地叙述内容,并在短时间内记住。
(2)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背诵能力都一般的学生,因为他们要多花一些时间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尽管他们同样有一种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但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诵上。要求他们先理解定义、性质、法则的意思,允许他们多花点时间去背诵消化,时间是在当天。这样,中等生“背诵”的积极性、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3)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背诵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一个班里只有极少数几个。甚至,可以以课后辅导的形式帮助他们对新知的理解,再用适当的语言规范新知。
3.区别不同内容的“背诵”
背诵要有选择,不能什么都背,背得杂乱,而应该是有价值的东西。上面所说的“背诵”对学生促进理解、形成反思、丰富数学语言都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不是所有的数学定义、性质、法则都要“背诵”的,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不同的内容定义、法则和性质,作出不同的要求。
比如,方程、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图形周长的概念、除法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一定要让学生背。而另外一些,比如“循环小数”的定义比较抽象,要求学生背,不仅难度大,花时多,负担重,而且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只要抓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两个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就可以了。
4.“背诵”应该结合数学教学中的读
这里特别要注意数学中的“背诵”,不是死记硬背,不是机械地填鸭,而是在理解、熟读基础上的“自然成诵”。数学的读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交流形式,它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增强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读和背应当是个有机的结合体,读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
1.问题式的读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编写阅读提纲,主要是以问题串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阅读,也可以出一些阅读型理解题(文字较长)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解题)来训练阅读。
2.比较式的读
这种阅读主要适用前后联系紧密的知识或单元复习。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如,在六年级数学中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后,出一些具有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去阅读分析,会从中找到一些解题规律,对于巩固新知有很好的作用。如“一根绳子长■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和“一根绳子长■米,用去■,还剩多少米?”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读出“用去■米”和“用去■”就是不一样的思路。像一个不为零的数,去乘(或除以)一个大于1、等于1、小于1的数,所得的积(或商)与原数的大小关系,不仅要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还要通过比较性的阅读,才能将知识进行巩固。
3.思路式的读
在数学课本中,为了虚假学生对例题的正确解读,教师可以以思路式阅读的方式来加强阅读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建立全面审慎的教学观,深刻把握理解与背诵的关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盲目片面取舍,也要认清它们之间不是“水火不容”,一方面拒绝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另一方面要强化背诵促进理解、形成自我反省、丰富数学语言的作用,让学生既能“沉默地思考”又能“数学地谈论”,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荣武.背诵,不可缺少的学习经历.小学数学:数学版,2010(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桃渚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