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山区孩子打开写作大门

2013-12-29 00:00:00陶丽丽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摘 要: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山区的孩子由于客观和人为的原因,写作教学一直不是很理想。就山区孩子的写作水平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写作;写作素材;客观原因;人为原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这样一个节目:主持人手里拿着两篇文章,主题都是有关春游的,一篇是民国时期的《春郊游记》: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另一篇是现今孩子所写《春游》:

四月,阳光明媚,百花争艳,百鸟争鸣,闻着花香鸟语,沐浴着暖和的春风,我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开开心心地前往红林驻军的地方去春游。……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令人难忘的春游。

民国时期小学生的作文虽然半文言半白话,但是语言优美,表达真情实意,最重要的是他们乐意写,有兴趣写。而现在孩子的作文却是千篇一律,写春天一定是百花齐放,春光明媚等等一些词语,还是在老师的布置下才去写的。孩子们写作或是没内容可写,或是记流水账,或是写得文不对题,或是纯粹凑数字……这些现象在山区孩子尤为严重。

一、山区孩子的写作水平落后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而有些知识在课本里是无法学到的,更多的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但是山区的条件限制着孩子获取写作素材。

(1)山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都是爷爷奶奶在抚养。最关键的是爷爷奶奶都不识字,平时又都忙于农活,因此孩子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就是玩或者看电视,有时还要帮忙干农活。没时间去看书,进而也没时间去积累写作素材。

(2)山里的父母对于孩子课外知识的积累不是很重视,家里也没有相关的书籍,有的话也是一些卡通漫画书,能够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的材料太少了。就比如我们班的孩子们,父母多数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也只是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比起他们的学习成绩,老人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再次,在学校里孩子们过着上课——下课的生活,学生作业一箩筐,根本没时间去看课外书,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人为原因

(1)写作兴趣缺乏。每次让孩子们写作,就会看到一个个皱成一团的包子脸,紧缩着眉头,显然孩子们正在为写什么而烦恼,也在为又要写作文而头痛。所以为了完成“任务”,孩子开始为了写作而写作,匆匆了事。因而交上来的文章字迹潦草,错别字满天飞,语句不通。

例如,四年级某个孩子的作文《家乡的美景》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山里看到有红、蓝、紫、粉红的小花,还看见茂盛的草和树。不好,一条蛇要吃一只正在休息的小老鼠,我找到一块大石头,zá向蛇,蛇被zá死了,那只小老鼠听见响声也逃了。过了几分钟我回家了。整一段话中描写景色的不过24个字,像这样文不对题、张冠李戴的文章,在山区孩子里层出不穷,非常常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山区孩子的心里,写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要完成就好。

(2)写作素材不会灵活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写作都有不同的要求。其中对与写作素材的运用有这样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3~4年级)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5~6年级)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在山里孩子的作文本上,阶段性不是很明显。

例如,三年级某个孩子的《春游》文中:我们去春游着不多要到塘袄上面了,老师叫大队长回到学校,半路上老师叫我们吃东西,吃了一会儿,老师叫我们传话,我们传到最后我们都传话,传错了。穿了一会儿老师叫我们靠右边慢慢地先走起来,走了一大部分,我们选五年级到一年级这样排好,老师叫我们选人,我们选了叫五年级女生唱歌,五年级唱好我们又叫四年级的男生唱,他们唱好了,我们又叫二年级全班来唱,后来又叫一年级的全班来唱数鸭子,……春游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文章中应该充满着孩子的快乐,但是在山里孩子的笔下它却是那样索然无味,就是一张“账单”,文章中大量运用“后来”这个词语。又如五年级某学生《童年的回忆》文中:我们首先是拿几个面包、一个锅、一把打火机,然后我们把它包装起来,后来就去山上了。到了山上的时候,我们中的一个人是吧东西拿出来,一个人是去接水。等到这些时做完的时候,我们先用或吧柴点燃,然后把石头放在火旁边,最后是把锅放在石头上……烧烤,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并不陌生,而且可以写的东西很多,但是这个五年级孩子描述烧烤却是如此贫乏,与三年级孩子写的相差不大。可见山区孩子对于写作素材的把握和运用很不到位。

二、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种种原因限制着山里孩子写作水平的提高,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却不能被这些困难所阻碍,应该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属于他们的写作大门,这是一个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

1.积累素材,点亮生活,让学生有东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这句话充分点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孩子的写作素材可以从他的生活经历和书籍中来积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比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脑筋急转弯、同看一本好书或是介绍一本好书等;可以让孩子回家看电视,让孩子了解当今社会的各种信息;还可以选定一星期中的某一天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去校图书室看书,交流收获。抓住学校组织的每次活动,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其中,如春游、综合实践活动、唱歌比赛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扩大他们积累素材的范围。

2.降低目标,树立信心,让孩子有兴趣写

孩子对写作产生畏惧情绪,有部分原因在教师身上。教师将写作目标定的太高,在实行中写得不达标就重写,一次一次打击着孩子的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畏惧写作文。所以,教师首先要降低写作目标,从实际学情出发,慢慢提高孩子写作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写出好的文章,使孩子不会一听到写作文就皱眉,要让孩子快乐地写作。

3.指导修改文章,让孩子体会成功

山区的孩子往往一写完文章,就不会再去读第二遍,进行文章修改,这也是写作水平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指导孩子如何修改文章就非常重要了。做游戏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所以在指导修改文章时,也可用做游戏的方式。如让孩子当医生,今天来给这位“文章”病人治病。那治病先要找病因,通过对字、词、句的检查,找出病因。找到了病因接下去就是治病了,治病要治根。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体验成功,渐渐地养成自主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刘晓梅.走向智慧的山区小学作文教学.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05).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楼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