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本语言 养成细读习惯

2013-12-29 00:00:00郑书云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摘 要:阅读教学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准确细致地解读语言,从而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悟。

关键词:文本;语言;细读;习惯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大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从而感受景物描写的妙处,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下面我就以小说《孤独之旅》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很出色,为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也表现了杜小康的内心情感。

一、细读对鸭群的描写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这段景物描写很形象、很美。学生在阅读时只读出孤独这种感情,不能读出作者如何衬托这种孤独。

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扇形”水面,鸭群是个大的扇形,船头的是大的扇形水流,每只鸭子形成的水流又是一个小扇形。每天看到的景物都是一样的,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出现,没有尽头,也就意味着他们孤独的生活将一天天重复,意味着内心的孤独永不停息。均匀的、永恒的水声正是杜小康内心孤独感的写照。

二、细读另一处对鸭群的描写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这里的孤独,主要是凭借鸭子的感受来表现的。鸭子一直陪着“被抛”的杜小康上路,鸭子们一路上没有感受到“被抛”的无助与孤独,它们的生活哲学是“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白天觅食后,有兴致,就朝着天空叫几声。由此可见,鸭子是没有“家”的概念的。但是夜幕下的大水上,一个无法理解“家”的鸭子感到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游者,那对于最需要家的杜小康该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和漂泊感,作者正是把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投射到鸭子的身上,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杜小康所经历着的那种浸入骨髓的孤独感。

三、细读黄昏炊烟的景物描写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散。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学生对这段景物描写不深入,理解不够真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扣“第一、惟一”这两个词,体会景物描写所表现的芦苇荡的荒无人烟,映衬杜小康茫然而孤单的心理。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杜小康今天与平时观察点有什么不同?(2)杜小康在平时关注什么?今天关注什么?(3)杜小康这样做是为什么?

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回答如下:(1)他平常盘腿坐在船头,看着水面上的鸭子,此时他把目光转向船中。(2)平常杜小康只关心他养的鸭子,他哪有时间去注视船舱里飘起的炊烟,更不会关注是不是第一缕炊烟!今天他关注炊烟和热气,分辨热气和炊烟的区别。(3)杜小康放鸭单调乏味,让平时根本不值得注意和欣赏的炊烟,成为最值得欣赏的风景,也是他惟一可以欣赏的不同风景。

这样思考分析之后,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抓住生活中很难引起人们注意的景物,把这些景物写得鲜活生动、细致入微来表现人物情感的妙处。

四、细读对暴风雨的描写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学生阅读这段景物描写时容易抓住一个“黑”字,理解作者通过对天空、河水、芦苇荡的描写,渲染暴风雨的可怕,展示杜小康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其实作者这里对景物的描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天阴—变黑—下雨—苇断”写的,把暴风雨渲染到极点,作者同样把杜小康心理感受推到极点,他感到是世界末日的到来,从而体会到杜小康在暴风雨中“胆怯—恐惧—坚强”的心路历程。

综上分析,阅读教学中景物描写的赏析,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文本,引导学生细致准确地解读语言,品味景物描写语言的妙处,才能使学生感受文学语言打动人心的魅力,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四川省石棉县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