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情感,悟出文章字里行间孕育的情愫。通过品读文本细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关键词:语感;解读文本;入情;动情;移情
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它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教会学生读书、写字、作文、做人的重任。我认为优质的语文课应重视品味语言,读出作者的情感,悟出字里行间孕育的情愫。同时教会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方法。语文学科一定要让她姓语,正如叶老所说:“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语感,读中入情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感性的能力,不是理性的思维,如何训练?除了读还是读,不仅要充分自由地个体阅读,还要声情并茂地朗读。美读吟诵是“人心”感应“文心”,是化别人的文字为自己的血肉。在教《雷电颂》《海燕》时,我让学生先观看朗读视频,然后跟读、自读、赛读,通过反复地读,学生有了语感,很有激情地读出了屈原、高尔基的呐喊,也领会了文中比喻、反复、对比、象征的作用,也逐渐对精美、含蓄的语言有了兴趣。我在批阅作文时就发现了“让考试来得更猛烈些吧”“我要用无形的长剑划破心中的阴霾”等靓丽的语句。还有读了冰心的《荷叶母亲》,学生在《感恩父亲》的作文结尾写道:爸爸,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读书可以怡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散文、记叙文、小说,无论激荡还是沉稳、无论含蓄还是隽永、无论朴实还是形象,都有说不尽的情味,语文课就应该让学生读出这种情,道出这种味。
二、走进文本,细节动情
读书如品茗茶、饮美酒,而要品出这其中的味,就需要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读精彩的词、句、段及景物描写或展现人物的细节描写,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就是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在教《背影》《台阶》时,我找到了两文的共同之处,都以线索命题立意,组织材料;都用细节描写刻画父亲;都是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因而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侧重对“望父买橘”这一艰难背影的细节描写,特别是赏析本段中动词的作用及文中父亲五句朴实的话,在咀嚼品赏词句的过程中,一位爱子情切的慈父形象就会跃然学生心中。有了这样的过程与方法,在学习《台阶》时,学生就很轻松地找到了“洗脚”“踏黄泥”等细节描写,特别是对头发、汗珠的描写朴实中又不失艺术,一位勤劳父亲的形象又定格在学生心中。
情到深处课自优,学生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已更深地理解了语言,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走出文本,写作移情
朗读使学生入情,解读使学生动情,写作使学生移情。在授完《背影》《台阶》后,我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主题是“朴实自然话父亲”。有个学生是这样细节描写的:
给父亲兑好了热水,父亲慢慢把脚伸进水里,轻轻握住父亲的脚板,只觉得父亲的脚微晃了一下。
“水热了?”
“刚好、刚好。”父亲的倒影轻轻荡漾,逆着灯光,我没看清父亲的表情,只是短短的发梢上因为灯光形成一个光晕,花白的头发更加明显。
这个片段让我记忆犹新,我认为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本色。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吴村联校洪堡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