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013-12-29 00:00:00王永军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摘 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语文老师要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形成多样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语文;多样化;教学

执教多年来,接触到了各有特点的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如今的新课标要求恰与本人观点不谋而合。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更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打破传统模式,课前收集资料

传统的教学模式“组、复、新、巩、布”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发展,教师一以贯之的固定模式让学生无法提起更多的兴趣,千篇一律的教学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教授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查找文章背景、时代和作者的生平、重要作品、人物的性格发展,通过查找字典认识生僻字,做好上课前的充足准备。课上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通过同学互相补充进一步加深印象,初步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发挥学生想象力,以己推人

在讲述课文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假设自己处在课文中这种情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感觉?如,在讲述《背影》这一课时,我便让学生充分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是朱自清会是一种什么感受,进一步回想家长到学校来看望自己时,想到父母的辛劳,看到父母走时的背影,自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通过设想、对比,学生都能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涵义。同时,我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感恩父母的教育,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互为教师、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通常我将学生分成五个学习小组,设定五个学习小组组长。五个学习小组组长主持每个学习小组预习、研究、探讨课文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文内容,共同制定出一个教学方案,通过互相授课、听课、评课这一系列活动,五个学习小组都能听得其他小组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从而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相互对照,在共同探究中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全面、深刻,确立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四、培养阅读习惯,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在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的增强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习惯,增强学生的语感。学生阅读的内容也不必限定课文,这样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多方引导,全方位阅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河北省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