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有章可循的

2013-12-29 00:00:00杜庆云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摘 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作文是运作于心而不外显的思维活动,不及理化等学科的例题式教学,教师不易展示。着重从构建作文教学模式入手,表现作文建模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探讨建设作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模式;构建;途径

一、模式的含义

提起“模式”二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就是“八股”,可实际上,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无不在下意识地与一个个这样或那样的“模式”发生着微妙的联系。

从理化教学的“示例—解析—练习—拓展”到美术教学的“赏析—临摹—创作”;从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到体育教学的“示范—指导—实践”;从作文教学的“魏书生六步作文法”“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到几乎各个学科都要遵循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课堂总结”,凡是种种,又有哪一个不是模式呢?

从本质上讲,模式只是一个个得到很好研究的范例,是广大研究者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多人参与的、持久的、目标明确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就会形成基本的模式,然后它又在多人的参与和持久的运作中日渐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模式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因此,它与一成不变的、僵化的八股文有着根本的区别,是不会束缚我们的教学发展的。

模式不仅不会束缚我们的教学,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模式的倡导者、维护者、践行者、发展者。因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只有在模式的指引下,才能有效地消除其自身的盲目性,成为自觉的教学实践,进而成为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的源泉。同时,我们所掌握的教学理论,也需要在模式的指引下,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加快这些理论的普及。

二、作文教学建模的必要性

1.建立作文教学模式是建设高效课堂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一味地追捧“文无定法”,对“文有法”却视而不见。作文课堂上,不对学生进行文章基本章法的训练,只为避开“八股文”的嫌疑。无序化的教学,低层次化、自由化、随意化的训练,导致了在初中毕业考试所见到的大批作文仍然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情状:中心不明确、详略不得当、层次不清楚、没有什么章法可言的文章充斥在考试中,丝毫见不到作文训练的影子。学生的作文水平没有提高,当然就谈不上过关,作文考试拿不到高分就并不奇怪了。

因此,高效的作文课堂,必然是那种能够告诉学生在每一个学习层次起步期该如何操作的课堂。它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一个个这样或那样的“体系”“系统”“法”(实际上就是形形色色的模式)来教会学生如何拟题、如何开头、如何搭建结构、如何立意、如何使语言生色等等。从这个层面上讲,模式就好像是婴儿的学步车,我们首先要把学生放进去,让他学会作文的基本技巧,教他学会“走”。同时,学习模式又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驾驭了模式之后,再跳出模式,或者是创造模式,从而形成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己特有的“风格”。那种在学生学习写作之初就摒弃模式、摒弃文章的根本之“法”而一味追求“文无定法”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于学生是极不现实的,于教师则是极不理性的。

2.建立作文教学模式是由作文的“规则”和人的模仿本能共同决定的

作文教学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那就是我们一直将“我手写我心”奉为最佳的作文方法,认为学生只要能把口中所言、心中所想诉诸笔端,便是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可现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是一篇初一学生的作文《我爱床》:

“国庆长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我爱……》的作文。我爱什么呢?我觉得我最爱的是床。我终于可以不做作业了,我可以在床上睡觉、在床上打滚,想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谁也管不着我。我还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打电脑,打累了就再睡。所以,我觉得我最爱的是床。”

这种作文,恐怕很多老师都不是第一次见到。文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但如果学生在考试时交上这么一篇“我手写我心”的文章的话,其结果不言而喻:不及格。原因何在?夏丐尊先生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作文是作文。将来择定了题材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去写出文艺作品来,便是创作。”说得再明确些:作文不是自由的,不是无拘无束的,是有“规则”的,是让考生“戴着镣铐跳舞”!

2002年,南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将一位作家费尽心血写成的高考作文判为“不及格”,其原因也在于此。作家是在“创作”而不是在“作文”,不守“规则”,自然要招致失败!因此,“我手写我心”只能是一种“创作”的理想境界或目的,是绝不能拿来当作作文方法的!

3.作文有“规则”,不能随心所欲,要学习这些“规则”,按照这些“规则”的要求作文

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后天学习和接受训练与指导的重要基础。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演示”就成了学法指导的基本方式。但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是内心运作外不显形之事,如何“演示”出来让学生“看”呢?为了解决把抽象性的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难题,让学生明了在每一个学习层次的起步阶段该如何操作,我们就必须借助各种模式的力量:通过模式告诉学生作文可以写成日记体、书信体、回环反复体、剧本、实验报告、故事新编、议论性散文等体例;通过模式告诉学生拟题可以采用比喻、双关、引用、拟人等方法。……使用模式,让学生在多次的观摩中掌握作文的技巧,从而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作文教学建模的途径

我认为,作文教学建模的途径无需整齐划一或者追求什么所谓的标准。只要是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发现的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无不可成为我们所特有的模式。在这方面,北京陈经纶中学王大绩老师的“写两例、不雷同”、余映潮老师的“模式教学法”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仅以语言为例。语言干瘪、内容不充实是学生作文的通病,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对其进行训练:

“叔叔来了”,这是一个简单的主谓句,如何使其变得生动?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教会学生通过添加句子成分使语言变得丰满而充满韵味。

叔叔(跑)来了。——增加表示方式的动词;

叔叔(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增加表示状态的副词;

(神情慌张的)叔叔(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增加表示状态的形容词;

(神情慌张的)叔叔(涨红了脸),(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增加表示状态的动宾短语;

(神情慌张的)叔叔(涨红了脸),(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增加表示状态的主谓短语。

通过这些成分的添加,我们使新句子在原有句子表述清晰的基础之上,在内容方面更加的充实,表达的含义更加清晰,句子的表述更加生动。

其实,不仅语言训练如此,其他方面,如作文的体例结构、审题、立意、深化中心、点题、扣题、开头、结尾等等方面,也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存在的。只要我们能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时做一个有心人,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加以总结,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能够系统化地将其展示给学生,令学生在学习写作之初,能够有所参照地进行模仿式的训练,我们就能够形成自己特有的“写作教学训练模式”,成功开辟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模式教学之路,运用模式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模式。

诚如前文所述,在学生接受写作训练之初,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写作训练模式,是迅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建立一整套写作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积累、筛选、研究,从大量的教学实例中发掘出适应学生需求和写作实际需要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写作教学建模并不是为了建模而建模,建模的初衷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模式的指导下能够写出符合考试要求的文章,待到时机成熟之后,超越所创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亦即自己的写作风格),进而完成作文模式教学“培养学生规范、发掘学生能力、造就写作风格”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陆志平,顾晓白.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师研修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