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案导学,同伴引领”是本校根据生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一个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同伴引领”,即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的同伴分享、同伴引导、同伴监督竞争与同伴评价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及其操作策略。
关键词:“同伴引领”;同伴分享;同伴引导;同伴监督竞争;同伴评价;操作策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作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能够激发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学习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考虑的问题。近年来,立足于我校“学案导学,同伴引领”的课题研究,我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尝试着依靠“同伴引领”的地理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同伴引领”的一些尝试,以望抛砖引玉。
“同伴引领”的概念,来自同伴互助式学习,所谓同伴互助学习,是指通过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积极主动地帮助和支援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在这里,“同伴引领”是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的同伴分享、同伴引导、同伴监督与同伴评价。支持“同伴引领”的学习组织是结对子和分小组。
一、在同伴分享中激发学习潜力
初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生活阅历不同,兴趣爱好迥异,但是他们乐意接受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经验和建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将同伴分享引入课堂,同伴分享是在课堂前3分钟设立“分享时间”,教师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布置分享任务,全体学生围绕任务,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分享材料,在“分享时间”上台展示、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旅游经历,自己学习地理的方法和经验,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与地理有关的书籍、电视的内容、新闻报道,还可以是听到的一首歌,歌词里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展示,可以展示自己出去旅游时拍的照片,买的纪念品,家里结了油菜籽的油菜等,只要和地理相关的,表达的是正面的信息,都可以。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实施,如,电脑、实物投影来展示。
学生的分享精彩纷呈,以下进行举例说明。如,在分享学习地理经验时,有的同学提出:(1)在学地理的时候,养成左手指图的好习惯,教师讲到一个地理事物、地理名称,能在地图上找到的,马上用左手指出来;(2)地理课堂上准备好红、黑、蓝三种水笔,准备好“!”“。”“?”三种符号,三种水笔用来描绘地图,三种符号表示自己的三种学习状态。“!”通过自学,自己成功解决了问题。“。”通过同伴交流,自己解决了问题。“?”通过自学,同伴交流,还是处于困惑、不懂的状态。这些学生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要学好地理,一定要有地图意识,要会分析、会学习、会创新。
二、在同伴引导中提高学习效率
1.同伴的点拨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同伴引领”的课堂,“同伴”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在分析、解释、争论中,轻而易举地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例如,以前在学习经纬网的时候,对于怎么判断东经和西经,特别是180度附近的东、西经,很多学生都很困惑,即使教师及时点拨,甚至反复点拨,还是有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屡屡犯错,表明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现在通过同伴互助,教师发现这个“拦路虎”已经大致被解决了,经过观察,教师发现,是学生用自己比较浅显的语言解答了这个难点:180度经线两边和0度经线两边东、西经是相反的,不过180度经线两边都是大的数字。学生的语言可能比较幼稚,没有用专业的地理语言,但效果却是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说多了未必有用,只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同伴互助,同伴的点拨就会给他们以惊喜。
2.同伴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集思广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在“同伴引领”的地理课堂上,小组、对子内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自身擅长的方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开拓学习新领域。例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域”这一内容时,教师发现,有的小组是按照特别行政区—直辖市—自治区—省,省由沿海向内陆,由北向南依次学习。有的小组是参考教科书的方位,按照我们所在地(长江中下游7省市),北京所在地(黄河中下游6省市),东北3省加内蒙古,南部沿海,西南,西北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的。还有的小组是学生提供拼图,利用拼图来学习的。还有喜欢电脑的学生提出在电脑上玩拼图竞赛,喜欢绘画的学生提出能否画一幅中国政区图。因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了,同伴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为广阔,在学习中更可以发挥特长,做到扬长避短。
三、在同伴监督竞争中激活学习活力
“同伴引领”地理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同伴的监督和竞争。在同伴引领学习过程中,小组和对子内部,互相帮助、理解,同时也互相监督、激励。在平时的地理教学,多采用监督机制,请对子内部互相监督,请组长监督自己的组员。在复习阶段,引入竞争机制,采用竞赛、抢答、接力等多种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小组比赛。这样“逼”着每个学生每堂地理课都是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复习课上,为了检查小组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一场PK赛,PK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必答和抢答。必答:组内每个成员必须独立完成,个人分数计入小组总分,以小组为单位计分;抢答:小组内每人有2次抢答机会,答对给分,答错扣分。两次分数相加,分数最高的小组胜出,有适当奖励。这样的复习课,学生都全神贯注,跃跃欲试,精彩的回答一次又一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习动机深度激活,同时也使枯燥的记忆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使记忆更为牢固。
四、在同伴评价中树立学习信心
“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同伴引领”的地理课堂,同伴全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同伴的点滴进步大家也是亲眼目睹的,因此同伴的评价是最客观、最合理的,教师应多采用同伴评价,促使学生改进,树立学生信心。同伴评价由自评、对评、组评、师评几方面组成,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合作情况。提出问题并发表见解,认真听取别人意见并询问;能将自己的资料与大家分享;积极参与展示、总结。(2)学习过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多样;表达建议紧扣讨论主题;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交流对话有效。(3)学习结果能完成每项学习任务、有学习成果;及时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反思。(4)特长创新。善于把特长运用于地理学习,经常从新角度发现和思考问题。(5)改进建议。
“同伴引领”教学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太仓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