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会现实生活,让《历史与社会》更精彩

2013-12-29 00:00:00俞跃亭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摘 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历史与社会》课标明确要求的。让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材料进课堂、组织学生时政学习、兴趣小组、沙龙座谈、黑板报与编小报、制作网页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让《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课更精彩,从而增强《历史与社会》课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积极关注,现实生活,课堂教学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制订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教育理念中明确规定“本课程将特别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将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倡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能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要在课堂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让教育与现实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使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法

1.让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材料进课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时政相联系,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趣闻乐事穿插在教学之中,作无形地渗透。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一课,我从社会热点新闻“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引发学生的讨论:中日会不会因为钓鱼岛发生战争,试分析战与不战的理由。课堂内,学生立即形成了“主战派”与“反战派”:“主战派”从维护领土、主权完整到保护资源等角度说得头头是道;“反战派”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等角度,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们辩地异常激烈、争得面红耳赤。当他们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社会新闻材料:中日钓鱼岛发生争议期间,美军核子动力航母和两艘驱逐舰、一艘巡洋舰组成的战斗群,在冲绳近海实弹演习。美国的行径说明了什么?认识到美国的“先发制人”“预防性干预”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行径。

在讲解影响和平的又一因素——恐怖主义时,我通过设问“我们中国有恐怖主义活动吗?”引导学生联系:“我国2009年发生的“拉萨3·14”事件与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并出示事先准备的惨不忍睹的相关图片与视频,以及文字材料“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2009年7月6日播出):今天中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报了乌鲁木齐市7月5号发生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有关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事件已造成140人死亡,828人受伤,260多辆机动车被烧被砸,203间店铺门面及……”让学生通过视觉更直观地认识、体会这些事件的危害:“影响到社会、经济与稳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生命”;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从而提升情感:“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公害,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切恐怖主义。”此外,还在这节课中出现《“东突”反恐,中国在行动》和《雪豹突击队——中国为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而专门组建的反恐特种部队》《中国索马里护航》《中国利比亚维和部队》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保护人民生活、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努力。通过补充这些新鲜、具体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们不但扩大了视野,开阔了眼界,而且还提高了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只要教师每天上网看看社会新闻,做个教学、生活上的有心人,几乎每堂课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材料,来丰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比如,在《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看反“台独”的有关报道、图片与视频,亲身感受台独势力不得民心,让学生了解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的潮流;在《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一课中,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下中非合作论坛、G20峰会、APEC峰会等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材料;在《人口警钟须长鸣》一课中,可以把“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佛山路人”现象、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法国酒店不接待中国客人、上海高速路口发垃圾袋等材料来联系;在《失去平衡的环境》一课中,我让学生了解正在消失的卢瓦图等等,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丰富的材料举不胜举,教师可灵活选择、处理。不过,对于材料的选择、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开放性:能发散性思维、启迪学生的心智;②针对性、实效性: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③简易性:简洁有力,便于操作;④教育性:如,对于钓鱼岛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战与不战,但必须让学生明白:战与不战,选择权不在我们,取决于日本的态度;中国人民追求和平,但不惧怕战争;战为了不战,为了和平;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我们要在材料的运用中,渗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2.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教学设施也越来越好。在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电视机。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安排学生观看新闻联播、整点新闻。如,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看看午间报道,用晚饭时间看看整点新闻,要求学生看七点挡的新闻联播。此外,有时还安排学生观看特别报道,如,组织学生观看“神舟”系列的发射等特别事件,既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也让学生见证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感受时代的重大变化。当然我也知道,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与设施的。就像过去我们也只能安排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或者读报;只要教师动脑,方法总比困难多。

3.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去了解、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可以组织兴趣小组、沙龙座谈、黑板报与编小报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制作网页,让学生积极关注现实生活。如,在学习环境问题时,可以以环保为话题,收集相关的内容,出黑板报做宣传;在学习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时,可以用朝鲜核问题、利比亚战争、巴以冲突等世界热点来让学生座谈;在学习一国两制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以实现祖国统一为内容的小报;在学习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网页。可能有些教师会认为做这些太费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偶而为之,就当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的调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它不仅娱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作用

1.扩大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课堂教学,可突破教材就是样本。课堂是学习的唯一场所,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面向广阔社会生活,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课外真实、具体、生动的材料,就好像在课堂上加了催化剂一样,使学生由原来听得昏昏欲睡,变为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津津乐道;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一种良好的乐学愿学的教学氛围。如,前面提到的钓鱼岛问题、中国乘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事件等等。话题一经引出,学生马上来劲,显得很兴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层次中去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理解与运用理论的本领,提高认识世界的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这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要精心组织教案,收集各种相关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培训和提高分析能力。

例如,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在《环境问题亮起黄牌》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反映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相关资料。学生找的真多!如,“2011年5月,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发生了332人血铅超标……”“世界闻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草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宝日希勒镇有100多个小煤窑在草原上开采煤矿,经过十几年后,一个个的塌陷大坑出现,使这片草原面目全非”……材料图文并茂,使课堂更丰富、更真实、更精彩。通过对材料的寻找、选择、收集,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同时增强了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我国公民素质。从我做起”的大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不说脏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脏物……”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皆体现个人素质。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纠正自身的很多不良行为。又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网页过程中,对资料收集(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编辑、审核、制作等,小组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仅增长了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增强学生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

关注现实生活,使社会课堂充满吸引力,更多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学习;同时也使社会课堂更丰富多彩,体现“小课堂大社会”。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塘栖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