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要求。朗读感悟是所倡导的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朗读感悟有助于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有意识地加强、深化、拓宽。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一、抓住情感变化,读出故事的节奏和起伏,使学生感知文章的脉络
在教学低年级的语文时,要做好范读,注意节奏,同时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由前后内容和意义的联系是否紧密来决定。通过讲故事式的夸张语气进行范读。如,《松鼠和松果》这一课,记叙了小松鼠吃松果不忘种松树,为别人着想的故事。情节简单却具有起伏,读出小松鼠的情感变化:高兴地吃松果——忽然担心没有松树——后代没有吃的——很高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种松树——欣喜地看到长出小松树——对将来充满希望。示范读后引导学生模仿读,掌握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达到初步感知。
二、抓住重点,读出文章的意蕴,领悟人物的性格
结合所学课文,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资源。这组课文告诉我们: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会帮助我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通过读、悟来感受到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而美好的感情,而这些情感的呈现,也是通过读、悟体现出来的。
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首先学生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揣摩人物性格特征,然后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用读的方式表达出来:读出晏子或义正词严,或诙谐反问,语气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如:文中晏子的“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的话,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王,令楚王有苦难言。再如,课文《桥》中的那位老党支部书记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这样的句子在教学中反复读,去体会、去感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在读中感悟一个铁骨铮铮、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
良好的语感需要一个长期规范的语文实践过程,朗读能促进语感的培养,而良好的语感可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