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在古文中的妙用

2013-12-29 00:00:00邢艳琴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文言文囊括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代表了我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尤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的文言文,从形式到内容、从文字到德育,都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要想深入理解其中的要义和精髓,联想必不可少。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语文教学就是联想的教学。这里,我想谈谈联想在古文(文言文)中的妙用。

一、积累实词需要联想

文言实词常常一词多义,运用联想可以帮助我们识记多个义项。学习《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中的“见”时,我们会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由此就解决了“慈父见背”中的“见”的含义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称代性副词“我”,今天也有“见谅”“见教”的说法。同时,还会联想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吾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的“见”。这样,“见”在古文中的意义,通过联想的方法就得到了落实。如果学习古文常用联想的方法,我们的实词积累就迎刃而解了,用联想的方法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巩固了旧知识,何乐而不为?

二、利用联想体味情感

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第一段时,我就用了这一方法。我让学生联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美景。通过联想仿佛可以看到:清爽的微风轻轻吹来,水面的波纹荡起美丽的涟漪,一圈圈慢慢向四周扩散开去。面对如此心旷神怡的美景,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我们的心胸为之开阔。然后,我又让学生想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从东边的山头害羞地探头、露脸、露出半张脸、继而呈现出白玉盘般全貌的冉冉升起的动态美。一个“徘徊”哪里写的是月亮呢,那简直就是嫦娥仙子在月辉下款款散步呀!“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更让我们看到了白茫茫的水汽弥漫整个江面,水上的浮光连接天边,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观。看到这些美景,那心情怎一个“乐”字了得!通过联想,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具体、鲜明、生动的美景,更体会到了作者那份看到美景的喜悦心情。

三、利用联想指导背诵

讲述《赤壁赋》第二节,我的心情由乐转悲。我是这样指导背诵的:“扣弦而歌之”,联想平常节假日我们欢乐相聚时无以为乐,用手敲桌子,用筷子敲盆子的情景。在边想象边欣赏课文的同时,学生不仅尝到了想象的甜头,也尝到了学古文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背诵。

(作者单位 湖北省房县化龙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