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挑战。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寻找自身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从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知识能力等方面就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是为了应对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切实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基础教育阶段专业发展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这次课程改革与前几次课程改革有本质的区别,它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旨在建构符合专业发展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而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反映在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改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反思了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就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新的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
1.新课程挑战传统课程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认为,“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在这样的导向下,知识被看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们只要掌握了它,就可以受益终身。教师一味追求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以求得高效的知识接受、存储和应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念强调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应用,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选择和创造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选择、主动构建知识,并将其纳入学生自己的经验世界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2.新课程挑战传统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教学看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简单组合,教学过程成了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的过程。教师的行为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三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中不断生成和转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它要求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方法。
3.新课程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都是分科设置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就可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面对新课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这样说道: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要努力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该对学生的本真生活重新发掘,重新看待教学。”这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工作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教研一体的工作方式,在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过程中经过体验而获得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必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必须意识到这种趋势和动向,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觉地投身于新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行为更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为此,针对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行为、知识结构和能力等问题,笔者在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如下思考。
1.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
在课程目标方面,教师应该改变知识本位取向,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述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眼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促使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2.全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并要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能够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其次,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还是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地、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给学生心理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再次,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应该有机地把教学与研究结合为一体,用教学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探究问题、总结经验,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新的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师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一个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应该具有全新的学习能力,即持续更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等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接触新科学,扩大知识面,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应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逐步走入课堂教学。作为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互联网来查阅资料、捕捉信息是必备的能力之一。通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也可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师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一方面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论以及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教育思想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日益多样化,学生的知识也更加广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随时充实自己,才能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导。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具有以上所说的全新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带来新教育,并且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从教师接受新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拓展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前进的重要支撑,并且不断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继续推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将十分复杂,而且难以预料。我们教师应该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地调整自己,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不断推动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课改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身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新世纪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建辉.中小学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3]朱立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反思(二)[J].中小学管理,2011(03).
[4]韩冬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问题与趋向[J].辽宁教育研究,2005(03).
[5]李志峰.还课堂一片空白[J].教学与管理,2004(11).
[6]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7]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东方培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