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谈谈我们在新教材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化学新教材中,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化学史教学中,在高中碳酸钠的教学时可以介绍侯德榜的先进事迹,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二、化学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如,我们食用加碘盐的益处,光导纤维材料和塑料的广泛用途等,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结合化学学科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化学的发展史,人类的进步史也是化学发展的硕果;利用化学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学以致用;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中,过程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化学知识内容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大的作用,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更大成功。这样既能培养团队精神又能培养协作意识。
四、通过有关环境方面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今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大气污染、海河污染、温室效应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如,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化学火锅的问题。又如,我们武威市是农业为主的地区,特别是冬天大棚蔬菜种植中,农民盲目地使用农药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们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可以少伐多少树木;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结合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它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我们化学中的活泼金属与水的反应,有机物的燃烧,特别是家庭中使用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易爆物质比较多,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到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也要认识到使用的不正确会给我们带来毁灭性的伤害。结合家庭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食品添加剂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合理选择膳食结构,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以及树立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