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3-12-29 00:00:00马晓红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孩子们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这一阶段的学校生活,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孩子们终生受益的重要因素。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班主任工作其实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下面就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习惯,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搭建家校桥梁,争取家长支持

在孩子入学第一周的家长会上,精心准备“给家长的一封信”发放给家长,做好家校间的沟通、协助工作。并告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孩子进入一年级后,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作为家长,做好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二、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进门读书的习惯

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告诉孩子们:进门读书,会读书的同学可带领大家大声朗读。第一周检查时教室里安安静静,孩子们小手背后,坐得直直的,桌子上什么也没有。我利用学前教育课,告知他们早上进教室后先摆放好学习用品,就要读书。提醒他们,明天早上我要来检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提醒、检查,再提醒、再检查,有一些孩子开始在读书了。再经过一段时间拼音的学习,孩子们可以借助拼音读书上配的儿歌了。这时,我再挑选一位胆大、识字多或是拼音学得好的孩子,每天早上带领他们早读,并对当天早读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奖励。慢慢地,孩子们早上进入教室后,会掏出书来,坐在自己的座位,小手指着字或是拼音,大声朗读或是跟随领读的同学朗读了。

三、建立班级公约,培养学生整理书包的习惯

一年级的小孩,习惯好的,一下课就会把自己的铅笔、橡皮装进铅笔盒,书本整理好收进书包。可多数孩子经常是丢三落四,不是少了铅笔就是找不到橡皮。针对这种情况,每天下课铃响,我先提醒他们整理好书本再下课。大约持续一周后,我让班干部利用下课的时间检查整理情况。一周下来,孩子们都会在铃响后,先收拾书本,再摆放好书本才离开教室去玩或是上厕所。

四、立足课堂教学,渗透听课习惯教育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总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不喜欢去倾听。课堂上都争着得到发言机会,而不会去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别人说什么,对与错,他们都不会听。针对以上情况,我从细微入手,要求学生注意三点:

1.回答问题时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

2.要求把别人回答不完整的,补充说完整。

3.指出别人说错的地方,并能纠正。

这样一来,他们要想说好,说对,说完整,就必须认真听,以此训练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思考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听”的技巧,养成了“听”的习惯。

五、采取激励措施,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

在开始教学生字时,我在画好的田字格里,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书写,要求孩子们认真地观察老师的一笔一画,然后进行书空,再在书上进行描写,再临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走近孩子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握笔姿势。写得非常好的孩子,要及时表扬。批作业时,我在他们的本上画苹果作为奖励。写得好的可得两个大苹果,次一些的可得一个大苹果,写得乱脏的不得苹果。一周内本上如果得到10个苹果,可换得一颗星。督促学生规范书写,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坚持检查激励,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从开始学拼音起,我就根据孩子情况,让孩子每天在家写一点点作业,要求家长检查签字。我每天都会批阅,并当面表扬奖励。没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我认为,给孩子培养习惯的同时,其实也是在给年轻的家长们培养习惯。让家长们意识到,他们应该对孩子所担负的责任,而不是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没他们的事了。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这需要我们低年级的班主任老师,要细致入微、持之以恒的培养。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清泉镇双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