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美术审美能力,即对各种美术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品评时所必需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一个人美术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其美术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也是有着很大影响的。因此,美术教学应该尤其重视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发展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美术活动兴趣,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生活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是引导学生走向美术审美、发展美术审美能力的第一步。实际上,学生大多是喜欢绘画的,然而他们对美术课却没有太多的兴趣。分析起来,主要原因:(1)教材中的美术知识困扰学生,使他们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2)教材的选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反差大,教学内容不能贴近校园生活,不能点燃学生的情感。(3)教师的教学观守旧、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没有新意,缺少活力。因此,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美术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压缩现行教材中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基础知识,多选择贴切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发展为本,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鉴赏作品、体验美术并创造健康的美术生活,要创造有益于学生美术兴趣、志趣形成的文化艺术环境。
二、积极创设美术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实践的过程。”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来自于美术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美术活动。要激起他们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敢于对美术生活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赏、画、说、想、实践创作等美术活动,增强美术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要发挥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用幻灯、音像等多媒体创设精品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视听觉相通的立体纬度的审美体验,进而提升美术审美能力和创造美术美的能力。要广泛开展校园美术艺术活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表现美术、感悟美术和制造美术,丰富学校的美术生活,发展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三、创新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审美能力的核心是美术审美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美术审美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最高目标要求。要培养美术审美创造能力,首要的是改革以往临摹的僵化的教学程序,探索适合美术审美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新型美术教学模式。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应转变美术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不再惧怕教师,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美术审美创造能力养成的教学心理环境。其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美术情感体验,完成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等诸多教学任务。在教学法的选择上,要面向全体,力求使每个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都能得到诱导和陶冶。
四、提升美术教师自身美术审美素质,加强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自己首先对美术应有深刻的理解,要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专业素质,具有较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美术教学科研能力,并能很好地掌握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具体来讲,应具备下列素质:
1.要具有一定的美术文化素养。美术教师要善于从文学、美术、曲艺、说唱音乐、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还应开阔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艺术文化,使自己的美术文化修养得到充实。
2.要具有一定的绘画技能。美术打动学生心怀,激发学生共鸣,可以是来自画展、竞赛等媒体的烘托、感染,但最具激发力和持久性的还是来自美术教师的教学绘画。因此,美术技能较强的教师,一般能较好地完成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
3.有一定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随着教育的现代化,美术教师要用新知识、新科技手段武装自己,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能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已有的美术资源,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适宜的学习程序,指导学生形成较强的美术审美能力。
4.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只有能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和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教师,才是学生喜欢的美术教师。
总之,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贴近生活的教材、宽松的教学环境,以及有激情和才情的教师指导。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白水洋镇黄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