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有意思的逻辑题

2013-12-29 00:00:00张蒲临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摘 要:用连接词“或”把命题p与q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新命题“p或q”。p或q形式的命题的真假判定原则是,一真则真,两假则假。但是有一道逻辑判断题,却打破了此种复合命题的真假判定原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形式和本质的不统一,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关键词: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判定原则

我们都知道,一般在数学中,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用“或”把命题p与q联结起来,记作“p或q”。

命题p或q的真假的判定原则是:当两个命题p和q其中有一个是真命题时,形成的新命题p或q就是真命题。当两个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时,形成的新命题p或q就是假命题。即p或q形式的命题,一真则真,两假则假。

如:设命题p和q如下:

p:方程(x-1)(x-2)=0的解是x=1。

q:方程(x-1)(x-2)=0的解是x=2。

一般我们认为:p是假命题;q是假命题。

所有的教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这样认为。只有个别人认为p和q都是真命题。道理在哪儿呢?

我们都明确地知道方程(x-1)(x-2)=0有两个不同的解,一个是x=1,另一个是x=2。

而命题p在认为它假的人心中是“方程(x-1)(x-2)=0有唯一解,是x=1”,当然如果这样认为,则p是假命题。同理命题q在认为它假的人心中是“方程(x-1)(x-2)=0有唯一解,是x=2”,当然如果这样认为,则q是假命题。

而命题p在认为它真的人心中是“方程(x-1)(x-2)=0的其中一解,是x=1”,当然如果这样认为,则p是真命题。同理命题q在认为它真的人心中是“方程(x-1)(x-2)=0的其中一解,是x=2”,当然如果这样认为,则q是真命题。

p或q:方程(x-1)(x-2)=0的解是x=1或x=2。

一般我们认为上述命题是真命题。

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认为。这就出现了:

p:方程(x-1)(x-2)=0的解是x=1(假)。

q:方程(x-1)(x-2)=0的解是x=2(假)。

p或q:方程(x-1)(x-2)=0的解是x=1或x=2(真)。

这不是和我们知道的命题p或q的真假的判定原则矛盾了吗?

是真假判定原则错了吗?其中奥秘在哪儿?真假就在你心中!

这里命题p或q在认为它真的人的心中是:“方程(x-1)(x-2)=0的其中一解是x=1,或其中一解是x=2”,当然如果这样认为,命题p或q为真命题。

然而认为p或q是假命题的也有其道理。此时,命题p或q在有这样观念的人心中是:“方程(x-1)(x-2)=0的唯一解是x=1,或唯一解是x=2”,当然如果这样认为,命题p或q为假命题。

这就是表达习惯的作用。在平时我们表达“方程(x-1)(x-2)=0的解”就写成“x=1或x=2”。所以就出现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此p或q是真命题。

之所以出现上述矛盾,就在于形式和本质的不统一。如果p和q改成:

p:方程(x-1)(x-2)=0的唯一解是x=1。

q:方程(x-1)(x-2)=0的唯一解是x=2。

p或q:方程(x-1)(x-2)=0的唯一解是x=1或x=2。

则命题p假,命题q假,命题p或q假,这就符合复合命题真假判定原则。

或者p和q改成:

p:方程(x-1)(x-2)=0的其中一解是x=1。

q:方程(x-1)(x-2)=0的其中一解是x=2。

p或q:方程(x-1)(x-2)=0的其中一解是x=1或x=2。

则命题p为真,命题q为真,命题p或q为真,这也符合复合命题真假判定原则。在这里形式和本质达成了统一,因此就没有出现违背此复合命题真假判定原则的情况。

p:方程(x-1)(x-2)=0的解是x=1(假)。

q:方程(x-1)(x-2)=0的解是x=2(假)。

p或q:方程(x-1)(x-2)=0的解是x=1或x=2(真)。

之所以出现违背此复合命题真假判定原则的情况,就在于形式“x=1”在命题p中是:“唯一解x=1”而在命题p或q中是:“其中一解x=1”,虽然形式没变,但本质内涵却发生了变化,所以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我们发现真理、追求真理、探索真理、表达真理,但真理的表现,却需要形式,而形式上的真理与真理的本质往往很难达成一致。就连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提醒我们在数学中,表述不仅要形式简洁,更要全面准确无歧义。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