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光照演示板”的思考与制作

2013-12-29 00:00:00宁秀峰卫金城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太阳光照、直射点的移动、昼夜及时差、正午太阳高度、晨昏线(圈)、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问题,是“地球运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长期以来,同学们提起这方面的问题,就感到头疼,难以理解,使高一一开始,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挫折,以至于产生学习地理的胆怯心理。对此,老师虽然费尽口舌,但还是收效甚微,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思考,产生了制作“太阳光照板”的想法,现在把其有关问题整理出来,以求同行们的共同探究,不断完善,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助一臂之力。

一、“演示板”的组成

1.底板(如图1所示,转动点标为a1和a2上装有固定柱)

2.活动板(共6块,圆径为50公分,中心打眼,如图2)

(1)极视板(编号为b1)

(2)侧视板(编号为b2)

(3)时区板(编号为b3)

(4)夜黑板

①凸板(编号为b4)

②半板(编号为b5)

③凹板(编号为b6)

二、具体的演示项目及做法

1.自转方向的演示

(1)把b1板中心眼插在a2转柱上,并转动其板,可分别演示南北半球的地球自转方向。

(2)同(1)上b2板并稍加转动,可消除同学们一种易错的认识。

2.公转的想象

可假想地球公转运行到右、后、左、前一周的情形,反过来,可假定地球不公转,则太阳绕其运转一周。

3.黄赤交角

由地球自转产生赤道平面,公转产生黄道平面,二者的交角是23°26',可直观地显示出来。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上b2与a1使线h与G重合,读出直射点的纬度。

(2)假设平转到后的情形。

(3)同(1)把b2移至a2点,读出直射点的纬度。

(4)假设平转到板前,再回到a2,可直观地看出直射点的移动路线。

(5)可假设地球不公转,则太阳一年绕其转一周,从另一个角度看直射点的移动。

(6)可转动b2,使黄赤交角变大会减小至0,直射点的移动发生的变化。

5.昼夜的产生

上b1和b2板在分别放黑夜板,b4、b5、b6与太阳光的反侧叠在b1或b2板上,则可直观地看出,不同节气的昼夜状况。

6.同5演示,可以看出晨昏线(圈)及变化状况。

7.昼夜交替

上b2与a1并按自转方向转动,便可直观地看出昼夜交替的方向。

8.时差与日期

(1)上b3与a1上,太阳直射某时区中央经线,在该时区为正午十二点,正对的时区为零时或二十四时,上方的时区为六点,下方的时区为十八点。

(2)转动b3,可以读出各时区的时区变化。

(3)找出东西12时区的中央经线(人定日界线)和零时线位(A板上另一条自然日界线),并转动b3,可看出日期的变化。

9.昼夜长短的变化

上b1与b2与a1上,正确叠放夜黑板,b4、b5、b6便从昼夜弧的状况看出其昼夜的长短变化。

10.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1)上b2与a1上,读太阳直射点的高度与其他纬度的太阳高度。

(2)移b2与a2上,同(1),再看其太阳高度的纬度情况。

(3)在假设平移到板前或板后90°的状况,可转b2,使黄赤交角为0,可直观地呈现这种情况。

(4)通过以上演示,便可得出太阳直射点的规律。

11.水平运动物体偏移

(1)上b2与a1上,在某条经线或纬线上,假设某一运动物体的方向。

(2)转b1,假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变,即保持平行(这是惯性存在的原因),则便直接地看出偏移现象的出现。

三、演示板的显著特点

简单、易做、直观、可动,有利于想象和联想,不需要什么更高的要求和条件,人人可做。通过我的实验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示板的制作和使用,是自己在教学中思考的产物,也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初步尝试,急需同行们的共同探讨,我相信大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共同参与、共同培育教研幼苗,则教研教改之花一定会竞相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