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历史学科本身有其独特的一面,在深入学习领会《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在实践中的所得、所悟、所感,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方面简要谈了一些做法。
关键词:历史教育;创新能力;教学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及其客观规律,汲取历史智慧,形成进步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以便能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历史,历史地认识生活,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历史学科在新课改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来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下面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预期获得的教与学的成果,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新课改的目的和要求,不仅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行为的指导和评价,给学生自主发展、参与学习和评价创设更多的条件,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表演、设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培养其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就是“能力中心”的教学,历史学科的能力有多种分类,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决不能只针对高智力学生,局限于中等以上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真正具备创新素质。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教学的重要标志。
二、教学过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认知客体的承担者。由此可见,正确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定则。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形成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究无限的知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广泛地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2.教师要通过设问置疑,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在师生的连续问答中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教师要鼓励和启发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知之始,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多方思考,相互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也是积极思维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鼓励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加深理解,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得到培养和发挥。
4.充分利用历史乡土教材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历史乡土教材对新课程改革有着特殊的功能,它不仅有助于实现历史学科课程的价值,而且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有着统编教材无法替代的作用。乡土历史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有着更多的操作和体验机会,获得第一手直接经验,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对于乡土历史教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地猎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乡土历史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总体观察力、想象力、科研能力、组织交往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讲初一《中国历史》时,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讲述给学生,把家乡出现的古代伟人重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己主动去探寻其中的渊源,从而增加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使认知、情感得到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自主的从事学习活动,把教会学生“会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教学手段:力求现代化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上有着特殊意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必须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因特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库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阔空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动画、录像、音乐、图片和文字资料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情景在屏幕中再现,使学生有亲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这突破了课堂的小天地,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我在教授初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放映了影片《南京大屠杀》《偷袭珍珠港》等,学生反响强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实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的。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构建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教学也必须深化自身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单位 安徽省怀远县运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