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垂直概念的学习要让学生经历多种感官参与的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内化垂直的概念,并有效构建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感受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整合;操作;构建;垂直空间观念
“垂直与平行”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角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为此,几何概念的学习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操作活动,逐步内化概念,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本课时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垂直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内化垂直的概念,并有效构建垂直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感受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经历了《垂直》这一内容的教学实践,对课堂中如何有效构建垂直的空间观念有所感悟,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在教材有机整合的过程中,强调构建垂直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教材把“垂直”和“平行”两个概念编排在第一课时内同时进行教学;第二课时编排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第三课时编排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同一课时内编排“垂直”和“平行”两个概念,以往的教学设计偏重于“平行”概念的教学,特别是“同一平面”的内化往往成为这课时的难点,而对“垂直”概念的理解和内化比较单薄。教学实践证明,在同一课时内教学两个抽象的几何概念,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概念的理解和内化上是有一定困难的,同时垂直和平行的空间观念构建是不到位的,因此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由于垂直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如校园里的单杠、云梯以及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相邻的边形成的是直角,可见学生的大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垂直的表象。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我对学生进行了教学前测,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对垂直的相关认知并非一片空白。其中,对于垂直的判断和垂直的生活经验测试效果较好,而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表达不清晰,同时垂直概念的描述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从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相交和不相交入手,在理解相交的基础上,抓住垂直概念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垂直的概念,进而构建垂直的空间观念是本课教学的核心。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把“垂直”概念的学习及相关垂直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课时进行学习,留有足够的课堂学习时间让学生经历摆小棒、折纸片、画垂线等操作活动,进而发展学生垂直的空间观念。这种线性的教学设计,把垂直概念的理解和内化、垂直空间观念的构建、垂线画法的探究、垂直价值的感悟进行有机的整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又遵循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二、在理解垂直概念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垂直的空间观念
小学几何概念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让学生经历:感知具体对象、尝试建立表象、抽象本质属性、语言符号表征、概念内化五个阶段。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沟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内化概念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空间观念。为此,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图形进行两次分类,在分类和操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层展开垂直概念的学习。
第一次层次,在初步感知垂直概念的阶段,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等操作活动,经历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位置关系的探究过程。首先借助学生动手画出的两条直线的具体图形进行第一次分类,也就是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在分类过程中,使学生理解“相交”和“不相交”的含义,为进一步研究“垂直”做好知识的准备。如图1:
在学生理解“相交”的基础上,从探究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共同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进行第二次分类,尝试建立“垂直”的表象。通过直角的验证活动及讨论,使学生对垂直概念的本质属性——“垂直相交”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积累,这个环节就是抽象本质属性阶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的学习,语言符号表征阶段便水到渠成。这样,学生经历了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两次分类,不但认识了“相交”和“不相交”,理解了垂直的含义,还初步建立了垂直的空间观念。
第二层次,在学生通过二次分类理解“垂直”概念后,及时安排画两条互相垂直直线的活动,不但为后面的垂线画法教学做好铺垫,更是借助垂线画法的讨论使得学生对互相垂直的本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有进一步的理解。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使得垂直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头脑中逐步清晰,同时垂线的画法与垂直的概念紧密结合。然后用字母a,b表示两条直线,说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则是对垂直、垂线和垂足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第三层次,动态展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整理过程(如图3)。借助多媒体的动态展示,使得垂直知识的逻辑结构整体呈现,沟通了垂直与相交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垂直是一种特殊的相交。其中,对于垂直的变式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垂直这一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垂直空间观念。
这样先借助具体表象感悟概念,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最后动态演示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种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使得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结合,在学生对垂直概念不断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垂直的空间观念也就逐步建立了。
三、在摆、折、画等操作过程中,有效发展垂直的空间观念
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首先是根据生活实践的经验,依靠直观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而形成的。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空间观念的建立一般是多种感觉器官共同活动的结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生活经验的回忆与再现、实物观察与描述、拼摆与画图、折纸与展开、分析与推理等,都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垂直的概念后,安排了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这三个操作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积累活动经验,从而内化垂直概念,发展垂直的空间观念。
摆一摆的活动,具体环节如下:
1.摆一摆
(1)用两根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互相垂直的情况;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验。
(2)同桌合作,在桌面上摆出互相垂直的情况。
(3)同桌合作,在空间中用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垂直的情况,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摆?
让学生借助头脑中垂直的表象,通过自己摆一摆,同桌合作摆一摆等环节,把抽象的垂直概念进行物化,同时把在桌面上摆小棒延伸到空间摆小棒,让学生初步体验同一平面的不同情况,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折一折的活动,具体环节如下:
2.折一折
师:把这张正方形的纸片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可以怎么折?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探索不同的方法。
师:大家折的方法尽管不相同,但在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折纸活动,再次把学生头脑中的垂直表象进行物化,借助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的活动让学生积累创造垂直的经验。对不同折纸方法的探索,使得学生头脑中垂直的表象更为丰富,垂直的空间观念不断发展。对不同折法共同特征的讨论,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垂直的本质属性是相交出现了直角。这种半抽象的操作活动需要学生头脑中垂直表象的支撑,在学生思考、想象的过程中巩固了学生垂直的空间观念。
画一画的活动,具体环节如下:
3.画一画
(1)学生尝试画垂线。
师:刚才大家折出了两条互相垂直的折痕,现在要来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这里有三组练习,请你自己选择一组,先想象垂线在什么位置,再按要求画一画。
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画出它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它的垂线。
(2)同桌交流画垂线的方法。
(3)全班汇报展示。
师:你是怎么画的?把你的画法给大家说一说。
(4)教师小结。
师:我们先放一把直尺,与已知直线相交,再借助三角板的直角使得直尺与直线相交成直角,最后沿着直尺的边沿把这条垂线画出来,最后标上直角符号。
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借助直尺和三角板共同画垂线的过程。在学生画垂线时,先要求学生想象垂线在哪里,然后再动手画,这样,当学生头脑中能呈现垂线正确的位置时,学生大脑皮层中垂直的表象已经建立,垂直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增强。同时,三个题组的设计,让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更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由此可见,上面三个环节中学生经历具体、半抽象、抽象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学生在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垂直概念的理解,垂直的空间观念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垂直”这课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规律,有机整合教学内容,抓住几何概念教学的核心环节——内化概念,通过分层有效的操作活动,垂直的空间观念一定会不断发展,几何直观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