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创造欢乐的教学因素

2013-12-29 00:00:00荣增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期

我是格尔木市农牧区一所中学的电教老师,随着课程改革推向深处,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兴趣为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巧设故事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基础和前提,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故事,是创造快乐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要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认识计算机》这一节课前,我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已经着手信息技术的研究,希望尽快生产出一台运算速度快的机器,这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博士设计了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有效准确地打击敌方。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脑在美国诞生了。这台机器刚出来时,为30×50英尺,重30吨,它的计算速度很快,5000次/秒的加法运算,但很费电,据说每次开机时,整个费城西区民宅中的电灯都无法正常供明。这台电脑运行了九年,引发许多老百姓的不满。后经科学家们几十年不断改进,终于生产出很灵便很轻薄的电脑……

由于学生不喜欢学习计算机课中的理论部分,这样,通过在课堂中讲故事,我顺理成章地向学生介绍了计算机的发展史及本领、特点及在各行各业的用途,诱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二、课堂举行竞赛,激发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有些电教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课本内容讲得很细,这种做法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我在课堂上,常常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激发学生进行分组竞赛活动,借助比赛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刚刚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制作,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分步骤进行以下系列教学活动:

运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上寻找制作贺卡的有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将有关资料进行分类,分别感受文字、图表的信息优劣。

文字资料的处理,我要求学生先要将文字经过“文本文档”后复制到Word文件中,启动工具栏中“格式”进行调整。图片下载后,我要求学生先经过“PowerPoint”加工处理并转换为“.jpg”的格式。接着,我要求学生将文字和图片放在他们喜欢的“Word文件”或“PowerPoint”文件中。最后,我挑选部分学生制作比较优秀的个人作品让他们互相评比,当学生看到亲自设计的一幅幅精美贺卡时都非常高兴,通过对比,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被迸发出来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诱发群体兴趣,完成驱动教学任务

我认为:在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习每一个软件后,教师都要给学生下达一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去操作、尝试,在创造的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新知中。同时,要根据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的特点,设计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愿学、爱学、乐学。

2012年春季,格尔木市教育网站在我市各中小学校举办“德育精品课堂精彩瞬间十分钟”活动,学校将这个任务交给我所带的八年级,我上报的课题是《真实诚信班级的新闻联播》,预设有“国旗下的宣言”“班干部走基层”“如何提高我的学习成绩”等视频栏目。

活动中,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并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

第一组,文字图片加工组,由于我在教学过程中已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过的方法去操作、迁移到“Word”“jpg”中,通过具体的完成任务的活动,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大大加强了,“搜索文字图片”组的任务很快完成,接着他们加入并协助第二组“手机摄影组”完成摄影任务,并将录像中讲话一字不漏地写在“Word”中以便后期上字幕。最后,他们汇集到第三组“绘声绘影制作组”中,共同添加动画、录音、音乐、修改字体等内容。由于在这次活动中,加强了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师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参赛作品获得全市“德育精品课堂精彩瞬间十分钟”活动一等奖。

作为电教老师,我认为,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创新思维,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大格勒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