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个性品质素质教育两方面谈了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育;个性品质
为了面对21世纪激烈的人才竞争,党和国家做出了在基础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呢?因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所以,数学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必需的数学科学知识外,还应该针对数学具有内容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密等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遵照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柳斌同志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做人。”思想道德是做人的最高准则,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结合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有:通过介绍中国的数学成就,增强民族自尊心。我国有祖冲之、华罗庚等卓越的数学家,有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等杰出的数学成果,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丰富的数学著作,陈景润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了世界最好成绩,我国中学生在世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夺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教学时应利用这些素材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教学时可结合我国近代史告诉学生“落后就要挨打”,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振兴科技;而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需要,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数学的情怀。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说:“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rU/QkjUpHElVowQV8Ns4xwtiQYqrnl5Iq2D1gfLtxIA=内容中充满了辩证思想:正数与负数、直线与曲线、连续与离散等数学概念,加法与减法、指数与对数、微分与积分等数学运算,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数学方法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另外,数学定理产生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天空中卫星、行星、彗星的运动轨迹与圆、椭圆、抛物线紧密联系等内容体现了实践第一、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数学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良田沃土,教学时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时还应通过解题教学介绍一些解题辩证策略,培养学生用辩证法分析和处理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文明守纪教育
数学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数学知识不是随意存在的,它必须在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下才有意义。数学公式有适用的条件、函数有定义域、数学归纳法只能用于关于自然数的命题、数学运算必须服从一定的法则,这些事实表明,数学不是一个自由王国。教学时要巧妙揭示数学中蕴含的这层寓意,对学生进行文明守纪教育。
二、个性品质素质教育
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如,浓厚的学习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学习作风、顽强拼搏的学习意志等。
1.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而讨厌数学,更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灵活的教学方法来使课堂成为快乐的学习场所,在第二课堂中通过介绍数学轶闻、趣题巧解,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措施来使学习成为愉快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和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严谨的。数学概念严密而精确,数学证明必须无懈可击,数学解题必须步步有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投机取巧,数学结论必须精确,不能模棱两可,数学命题不论对什么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毫不含糊。这些都是教育学生实事求是的好素材,教学时应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正直讲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严肃认真的学习作风
从小事中往往可窥见学生的学习作风,有的学生做作业草率,字迹潦草、排列凌乱,有的学生粗心大意,看错题、点错小数点、写错符号,有的学生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计算出一座山高仅为2毫米时也满不在乎。而这些学生往往对此不以为然,自以为小错不要紧。这些不良习惯犹如毒瘤,如不及时根治,将会留下隐患而贻害终身,一个大意的烟头会惹起一场熊熊大火,而一次细心的检查则可避免一场恶性事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与劳动者当初在学校里所受到的教育不无关系。教学时应重视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每件小事,坚决、及时纠正这些小错误和坏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良好作风。
4.培养顽强拼搏的学习意志
数学是在同自然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前进路上的每一步都凝结着数学家的心血,但是“课本中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另外,教学生解题也是意志的教育,我们应通过解题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求解的艰难过程——如何跌倒,如何碰壁,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做到败而不馁,培养顽强的学习意志。
(作者单位 四川省威远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