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生的消费心理

2013-12-29 00:00:00王小梅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学生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消费群体,在我们教育过程中,常常感到现在的农村中学生消费观念严重错位,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引导他们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

1.攀比心理

有些农村学生的家庭收入低,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赶紧买一个。农村中学生本是纯消费者,但很多学生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和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而是盲目地讲攀比,在消费上就是追风赶潮,用名牌;别的同学互赠礼品,自己当然不甘落后,迎头赶上。

2.从众心理

多数农村中学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融入集体当中,其消费心理受到消费群体的影响,并与群体的消费习惯一致。如,男生为装出男子气质,随波逐流抽烟喝酒,发型留“鸡冠”头;女生则表现为对奇装异服、化妆品的消费,过分重视名牌效应而忘却了自己的身份。

3.享乐心理

农村中学生因为父母经常外出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管他们,因此吃喝玩乐,电子游戏厅“潇洒走一回”,旅游景点“浪漫温馨又一回”,网吧“通宵达旦,夜不归宿”,白天上课“梦游周公”者屡见不鲜。因贪图享乐而精神颓废。

二、农村中学生消费心理误区形成的原因

1.家长对子女的娇生惯养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家长普遍有这样一种想法:“要让孩子吃的营养,穿的漂亮,玩的高档,用的排场。这种消费的生活方式误导了学生的消费心理,助长了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

2.学生自身消费观念的错位

随着农村家庭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条件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中学生对城市各种新鲜事物,对时尚和新事物的流行有着独特的“天赋”,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打扮装束和独特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三、农村中学生消费心理误区的解决方案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中学生应该辨清金钱对人的双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同时,中学生应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就会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2.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也称合理消费,是消费主体的经济力量与消费支出的对比关系,通俗地说就叫“量力而行”。农村中学生是纯消费者,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父母打工,更应懂得“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防止入不敷出,不能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消费。

3.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农村中学生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自身、家庭都有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消费教育,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合理地、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做一个合理的消费者。

4.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农村中学生一定要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今天的中学校园已告别了昔日的寒窗时代,不惜花钱去追求潮流时尚已蔚然成风。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可又有谁看得到家长背后的心痛。因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第二中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