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2013-12-29 00:00:00李小龙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使教学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教学诊断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一、在教学设计中经常多问自己为什么

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怎么办?”“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怎么办?”“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有效策略与措施?”等。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例如,“垂直”与“平行”这节课数学知识概念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衔接准备。

2.关注新知的生长点,体现新知动态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3.精心设计练习,把握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几何图形中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引导学生用三根小棒摆一摆,使两根小棒都与第三根平行或垂直。通过这些练习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

实践下来,我觉得课堂使用激励语言还远远不够,导致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同时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不管教案设计得多好,还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教师减少教学遗憾

教师不妨从教学时出现的问题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对症下药”。

1.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在解题后反思、归类方法、揣摩技巧,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原例题)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对策)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

2.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出错后反思,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理数的计算是初一代数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

学生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3.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整个的教学过程或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使我们的教学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使我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作者单位 甘肃省渭源县龙亭中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