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总结实施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后教育教学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专业发展;科研实力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是县级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由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过于深奥,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传统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活动的热情。通过社会调研,结合学生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目标,为此我们在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改革科研实力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实施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学校专门开展一系列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和研究论文,并邀请区内重点中职学校的专家来校讲座。通过这些工作,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全新的认识,都愿意参加课程改革。
(二)教师专业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
教师更新了中职教育教学观念,有了课程改革的需求,但课程改革的成功还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大力提高。为此学校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培训。
1.教师技能培训
职业学校的部分教师没有接受教育学理论和教学技能训练。为此学校通过举办关于教学理论的专题讲座,让新老教师结对子,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师职业岗位实践技能培训
在三年级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也派出专业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参加学生的实习活动,实习期间也聘请企业员工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每年暑假期间都派出多名专业教师参加全国和区级中职教师技能培训。
3.教师科研能力培训
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乃至课程改革的成败。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除了出台一系列建立方案外,还邀请高校专家来校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指导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出台后,学校专门组织全体本专业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申请、评审书,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具体的研究课题,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形式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二、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确定课程改革方向
为了使专业课程改革更具有针对性,学校在改革方案出台之前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实习生、已毕业学生、学生家长、企业管理人员、企业普通职员、社区居民等。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要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必须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工作过程,并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此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例如,在调查已毕业的学生时,90%的学生反映找工作最好有电工证。因此,我们在制订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方案时把电工原理和电工实训列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学校逐步明确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和方向。
三、深入开展科研活动,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对接职业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订专业课程计划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日用家电维修、电子产品维修、办公设备维修、维修电工,可以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种有电工、制冷设备维修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维修电工等,而这些工种都有详细的职业标准或者说是工作任务。达到这个职业标准,或者是完成这些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就是我们需要确定的课程设置。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
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专业对应岗位员工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确定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尝试校本教材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每年都承担各种职业群体(农民工、退伍士兵、下岗工人)的就业培训。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行编制了一些教材。这些自编教材有些可以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称为简单的校本教材。
(四)规范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确定相应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前后衔接原则
2.定向选择原则
3.有机整合原则
4.合理排序原则
四、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课程改革路线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通过对企业实际产品的加工过程进行分析,对企业员工进行调研,掌握了企业员工职业成长规律,进行教学论、方法论处理后,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
2.锻炼了师资队伍,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我们坚持在改革中促进教师成长,在教师成长中促进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运用教学载体的能力以及把握课堂的能力。课改同时还提高了教师综合评价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今年有一批教师陆续发表了专业研究论文和课题研究论文。
3.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两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每个学习任务目标比较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社会化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就是企业的就业。职业教育不能没有企业的参与。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再实施教学。同时,学校请企业管理人员、师傅到学校指导教学。这些做法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快就能适应企业要求,成为合格员工。
参考文献:
[1]邢晖.中国职业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
[2]张建虹,李栋学.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实例:2000-2007.语文出版社,2008-11-01.
注:“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专项课题《上思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研究》(2012ZJK012)。
(作者单位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