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好的歌声响遏行云

2013-12-29 00:00:00林燕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相互融汇的艺术。如何让孩子美好的歌声响遏行云,传达到聆听者心里,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只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状态、咬字吐字以及呼吸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唱云则意满天宇,唱水则音韵绕山”的美好意境。

关键词:歌唱状态;咬字吐字;正确呼吸;字正腔圆

去年暑假一档歌唱选秀节目人气火爆,吸人眼球,今年暑期依然如火如荼,作为音乐教师我也是一名忠实的追随者。随着进入紧张的决赛,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现象:进入决赛的选手中一大半都是北方人,而南方人寥寥无几,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说南方人不会唱歌,没有好嗓音吗?一次跟好友聊天时她的一句话给了我触动:“你没听过北方人说话吗?一水儿的开口音,后鼻音发得那叫一个到位,嘴巴都比南方人张得大。咱们能唱得过他们吗?”

这话顿时让我茅塞顿开,一想还真是如此,南方人受方言习惯影响,说话时发音靠前,口腔打开度不大,给人感觉咬字发音大多尖而细。可想而知歌唱习惯一定也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发声唱歌,共鸣、张力相对来说就不能运用到极致了。相反,北方人讲话开阔通达,字正腔圆,平仄分明,掷地有声。说话时总体上要比南方人多了很多卷舌音(比如,北京人的“儿”字音就特别的多),前后鼻韵也较南方人分得更清晰到位。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金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并有:“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的感受。的确,抒发人类的情怀,最让人感到淋漓痛快的,莫过于歌唱。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相互融汇的艺术。它强调语言与声音的有机结合,字正腔圆正是歌唱中完美结合的体现,即吐字、归韵、收音做到发音准确、清晰、完整、适度,做到行腔纯正、收音正确、四声贴切。有了这些启发,让我想到在儿童歌唱教学中不但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教好发声、呼吸、共鸣等歌唱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若要追求声音的美,更要注意吐字归韵的培养与训练,从改变咬字发音的习惯入手,在歌唱教学中使学生做到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这样就达到了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zLf1gYZ3Q+z25tqxAyBvYhxpQfJ4E7bPXYsc8dmoOtg=

一、自然放松的状态是字正腔圆的前提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自信的表现,是有表情歌唱的基础。良好的歌唱姿势(站立、坐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我们面对的是刚开始学习唱歌的小学生。孩子们在自由、自然地歌唱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总是比较自然、舒适、松弛和美好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唱走音”的情况也往往会大大减少。如果教师只注重声音上的要求,而忽视学生在歌唱中的姿势和表情,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养成一些习惯动作,很难克服。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注重基础训练,从“小”抓起,从“点”抓起,并潜移默化地得到感染、教育和训练。为唱出美好的声音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再结合歌唱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自身的范唱和正确的同伴范唱引导学生以轻声、用“耳语”似的感觉学唱,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出现“喊唱”“念歌”,也为做到歌唱中的字正腔圆开了个好头。

二、正确有效的呼吸是字正腔圆的基础

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古人也说:“律调而声不从,气之病也。”由此可见,气息是声音的坚强后盾。从生理角度上说,歌唱的原动力是气息,要让声音听起来如行云流水,必须运用好呼吸技巧。有的学生经常在演唱过程中感到气短和不够用,在句中强行换气造成破句之感。这与不会运用气息和保持气息有关,所以,歌唱的气息应该是有意识地控制。歌唱时的呼吸要随着音区的高低、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等变化而调节。呼吸与歌唱其他要素相互统一地配合,才能唱出如泣如诉、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面对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成人教条式的语言和要求是不适用的,反而会破坏孩子学习歌唱的兴趣。因此,我摸索了一些经验,通过有趣有效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歌唱中的呼吸。

1.巧用“闻花吸气与蚕宝宝吐丝”

小学阶段的学生无论真、假童声都要注意气息的合理调配和控制,强调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将闻花式吸气与模仿蚕宝宝吐出蚕丝结合在一起,充分锻炼学生对呼吸和气息的控制能力。闻花吸气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把气吸到隔膜以下,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流进去,形成一条气带。再结合蚕宝宝吐丝——比比谁的丝吐得最长最细的吐气方式来锻炼学生力度以及气息的稳定,使歌唱中的气息通畅,声音圆润。

2.妙用“台风吹跑小帆船”

针对孩子爱玩的特点,我会设计以下情节:老师就是一艘帆船,台风来了,它肆意地吹着海面上的一切,你能扮演张狂的台风吹动帆船吗?通过形象生动的情节设计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气息的吞与吐,整个练习过程富有童趣又直接有效。

3.活用“小狗喘气”

学生对于随处可见的小狗司空见惯,因此,对于小狗在大热天吐着舌头喘大气的行为也非常熟悉。通过模仿小狗喘气但又凌驾于这种方式之上的无声快速喘气,使腹部不停地膨胀、收缩,与此同时不停地吸气、呼气。学生沉浸在模仿的乐趣之中,同时又学会了换气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教学于无痕之中。

三、准确的咬字吐字是字正腔圆的灵魂

宋代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这是说要把字融化在歌声之中。平时人们说话自然随意,字头、腹、尾转换过程快。歌唱的咬字发音则需要强调和突出,整个状态是满、长、拖。因此,正确的咬字需要做到字头要咬准,字腹要咬长,字尾要咬清。

一般来说唱轻快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特别敏捷灵活。如,演唱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歌曲《拍皮球》时,应指导学生咬字轻快有弹性,使声音不具拖沓之感;唱雄壮的进行曲时,咬字应结实有力。如,演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开头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句就应将字头咬准,将声音往前送出去,使声音具有爆发力,让这种力量一触即散,咬而不僵;唱抒情曲调或慢速歌曲时,咬字则应优美柔和。如,演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春游》时,应指导学生咬字吐字松弛有度、圆滑相连,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演唱舒展柔美的慢速歌曲时更要强调让字腹发得圆润丰满,保持母音口型不变,气息不断。让字尾收得轻巧、准确,归韵得恰到好处。

所谓“千斤念白四两唱”,歌唱的咬字吐字教学可以从诵读入手。诵读并不是只起到读通歌词、读对节奏的作用,而是要通过咬字吐字来解决声音的质量。从低年级开始就让孩子学会扬上去唱歌,声音靠前唱。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高位置的诵读,并带领学生从高音往低音唱。同时让他们掌握向前唱的自然的唱歌吐字习惯,提示他们唱歌的时候上牙前方用力,或者说把声音像抛一个小皮球一样发到老师面前或者前面墙壁里。

而对于吐字找音我也有自己的小窍门儿:鼻腔共鸣多练“盎”,找头腔共鸣多练“凹”或“哦”,找胸腔共鸣多练永的韵母“欧”,找口腔共鸣多练“啊”。“爬”的发音加上ao,快开门加上儿话音更容易发出高音。浏阳河的阳向上打开更容易唱好一字多音,原野的原字字腹延长、字尾归韵到an。尤其要注意的是南方的教师在教授后鼻音时要尽量准确到位,如,《闪烁的小星》就是一首极好的锻炼后鼻音的歌曲。

只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状态、呼吸方法以及咬字吐字,才能使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唱云则意满天宇,唱水则音韵绕山”的美好意境,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参考文献:

[1]詹红亚.风格决定唱法.中国音乐教育,2013(06).

[2]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雕庄中心小学)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