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是新事物,却是一直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延续。在初中数学中,既有其独有的课改特色,又有符合大众化的理论,师生须认真探索,精心实践,找到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背景;追根溯源;体验数学
在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下,我国出台了新课程标准,而对于初中数学来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又能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应该是中学数学学习的蓝本,也是师生维系数学课堂的一个标准和参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数学角度,做了怎样的思考,又能做什么课堂实践,都非常重要。
一、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让学生走进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结果最终由学生决定。因此,学生是不是走进这个领域学习是第一位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得知识的巨大的推动力,没有兴趣,谈不上学科认同。初中数学,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期,既延续了小学的数学思维,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模式的转变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在中学阶段,提高数学兴趣的任务主要在于教师,教师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一是好奇心激发,比如,利用普通的电视节目视频,既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也可以用视频内容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这个视频是关于背诵圆周率比赛的,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就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如,交给学生一个任务,用一样的钱,去买不同的蔬菜,做饭,看谁将饭菜搭配得更合理。这看似是做菜,其实是做数学题,不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追根溯源,让数学理论和实践相通
数学既有高深的理论,又有贴近实践的因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服务于实践,回到实践。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从两个端点入手,注重理论的源头,数学思维的基础模式,也要注重数学的应用性。比如,一些木栅栏上面都有一些斜木作支撑,可以问学生一个为什么。在总结答案时,要说出生活结论,即可以让栅栏更结实稳固,又要提高到数学理论的高度,即三角形最稳定,这样生活实践和数学理论相结合,学生理解起数学理论就很轻松,也愿意继续深入学习。同样,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所以教学时可以从实际入手,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感悟新知识。比如学习点、线、面时,可以用线绳绕固定的钉子,非常形象的同时体现点、线、面。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所有的数学问题都能用生活实例生动地体现出来,也可以上升到理论。
三、体验数学,一劳永逸的效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我们知道,有些理论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然后再经大脑的复习、整理和提高,从而进位到数学问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友爱精神。比如,我们学习完百分数、概率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数字积累,数字计算,学生不但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也明白了相关的数学理论。如果再巩固一下,学生自发出题,互相测验,就更能体现活动意义了。又如,大家都很关注的理财项目,如银行账目、股票形式、投资技巧等,因为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学生都懂得原理,只是没有归纳为数学问题,如果将某一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在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教师的协助下,呈现出更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使知识真正具有生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关注所有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需要
“以人为本”是当今处理很多问题的原则,在学习数学时是不是这样呢?在有些人眼里,数学存在天赋问题,有些人对数学学习有偏见。其实数学学习的目标不是成为数学天才、数学家,而是能有数学的思维,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个人学习数学的渠道和基准目标也不一样,这正是对传统学法的挑战。传统学法,要求学生都要在某个数学领域达标,甚至是机械的学习和练习,最终并没有实现整体提高和个人的个性发展。所以,新课程要求必须承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向、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差异,面对这种新要求和实际的差异,就要求教师做足功课,如对相同与不同档次和数量级别的练习和作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等,这样既有利于对有数学天赋的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是对存在不同想法的学生的负责。
新课改不断深入进行,除了理念的更新,一定要鼓励师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找到基于现状和适应新课改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伊红,钟旭平,陈志军.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
[2]周淑英.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数学,2004(12).
[3]桂文通.游戏进入课堂 数学更加好玩[J].数学教学,2004(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初级中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