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研究

2013-12-29 00:00:00郑晓英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新课程标准令初中英语教学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提升课堂教学活力成为新课标下的科学理念。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注重打造高效课堂,方能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升教学综合质量水平。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本文就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展开探讨,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令其积极主动地思考难点问题,优化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新课程背景下,创建高效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是适应教改需求的科学体现。新课改后,许多教师意识到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需求,因此竭力打造民主课堂教学氛围。而学生在课后却往往呈现出不知所云的状态。究其原因,初中时期,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因此教师不应仅注重形式教学,而忽视了实质目标。应探究课改的真正内涵,引导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综观初中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不难看出,其在学习英语初始阶段便呈现出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一些学生则只能跟读,无法自主进行英语交流。为让学生缩短差距,弥补不足,初中英语教师应创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二、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

当前,创建高效课堂已经并非新鲜话题,判定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不应单纯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应全面考量学生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及应用方式、呈现的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会、价值观等多维度标准,判定其最终受益程度。如果受益良多,则课堂教学势必高效,反之则不然。初中英语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应以学生为核心主体,教师则发挥引导辅助作用。主体任务为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令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实践、交际与应用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应体现一定的广度及深度,凸显密集性,教师应就相应的教材内容组织开展高效密集的实践活动。其教学内容必须为学生所接受,方能避免其产生厌学情绪,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打造高效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应引入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并契合该节课内容。应把握教无定法的原则,认清课堂教学为较为复杂同时富含艺术性的任务,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而应力求创新、丰富多变,方能提升教学水平,契合学生需求。

三、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为创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首先应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的学情分析,明确学生的能力水平,掌握已有知识。进而科学地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明确讲什么、怎样教,谁来说与做,怎样获取知识,为实现教学目标夯实基础。另外,应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基于课程标准,分析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并进行明确规定。例如,初中七年级英语教学,应树立提升学生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应努力同学生针对其关心的话题进行信息的平等交换,同时力求班级之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应优选教学资源。教师应为课程创建与资源应用的重要主体,依据教材内容进行精读,并科学应用,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例如,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杂志、书籍等,形成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念,将言语作为媒介,令学生真正明确语言应用技巧与实践规则,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课程导入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力求新课开始的新颖模式,令学生在一开始便达到最佳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应尽可能不采用默写单词以及朗读课文的方式,可基于有意以及无意注意特征,应用丰富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再者,教师应有目的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以及情感培养因素,通过灵活结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道德素养,进而主动关心社会、保护自然,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组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掌控纪律,不应过多地斥责、批评学生。教师可通过英语幽默故事、多媒体教学手段,令学生再次集中注意力。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必固定在讲台上,可深入到学生之中,靠近他们,进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鼓励以及善意提醒。并可快速地回答学生的疑问,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应对所讲内容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总结、分析时间,并为其布置相契合的作业内容,快速发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偏差问题,进而在后续课程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尤为必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基于高效课堂内涵,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适应新教改需求,开创民主、自由、开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与鼓励,做好课前准备,优化课堂组织教学,方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其实现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红.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2010.

[2]侯明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J].外语教学研究,2008.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