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2013-12-29 00:00:00马正文
新课程·上旬 2013年12期

摘 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再现文言文独特的意境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关键词:多媒体;文言文;教学效果

文言文是凝练、文质兼美的瑰宝。文言文教学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在教学文言文时运用多媒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境激趣,理文悟情

文言文教学应该以“读”当先,熟读成诵,在朗读中领悟直至背诵。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读或教师精心制作的音像在多媒体上播放,既能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去领悟文意,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教《出师表》时,运用多媒体中的音响功能,让学生静静地聆听课文录音,感受朗诵的节奏,了解朗诵的语调,把握朗诵的语气。课前的标准范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共享,学以致用

课标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比如《出师表》是诸葛亮于227年,率兵北伐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抒发了臣子对君主的殷切希望,尽显一代贤相的才智和忠诚。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变迁等所形成的古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资料。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从工具书上找,还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他们了解到诸葛亮“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了解到“表”是大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了解到了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决定出师伐魏,但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语境浸润,化难为易

在讲“赋”“比”“兴”时,大部分学生都有些茫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流行歌曲《小芳》,并将歌词也显示在屏幕上,学生兴奋地跟着唱了起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停,这就是《诗经》中的‘赋’——直陈其事。”学生恍然大悟,一下子乐了,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接着我又播放《掀起你的盖头来》:“你的眼睛明又亮,好像那秋波一模样”,指出是“比”的手法;还有《天仙配》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是“兴”,先言他物(鸟),再引出所咏之物(夫妻)。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引领学生学习《关雎》等诗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三种表现手法已经了然于胸,这不能不说是多媒体的功劳。

四、授之以渔,点石成金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可以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转化为能力。在上《孙权劝学》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视剧片段,名著情节、学生的个性化表演……学生始终和文本、教师处在一个既定的氛围里,主动表演、主动探究、主动完善……在愉快的课堂上完成了一次知识旅行。通过多媒体设置作业,学生有的选择画画,给古诗配上了精美的图画;有的几个人扮演角色,把当时的情境再现;有的进行古诗配乐吟诵;还有的续编小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实现了文言文的积累,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课外阅读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等的作用,用音乐和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美,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将学生带入文言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进而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镇原县新集初级中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