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体以其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特殊优势,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词:多媒体;优势;应用
应用多媒体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因为课件做起来实在费事,所以一直以来,我只偶尔涉足,应付一下学校检查,多媒体并没有成为我课堂的主角。但是今年,随着学校的大力提倡和检查力度的加大,我也不得不与多媒体常常见面了。
说实话,刚开始真有点苦不堪言。首先把讲授内容由文字版转变成幻灯片,就是个很耗时的工作,所以备课量骤然加大。其次,刚开始用课件,总是不能把幻灯片和口头讲授很好地连贯起来,搞得手忙脚乱不说,也达不到自己课前设计的效果。于是下了课自己生闷气,常常搞得一天都郁郁寡欢。可是郁闷完还得继续努力,用尽自己本来就不多的课余时间,课间休息、上班前、下班后,都成了做课件和修改、熟悉课件的时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适应了一个月以后,我终于能与多媒体“和谐相处”了。因为多媒体的优势,我终于从内心喜欢上了它。
对于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来说,用课件的方式,效果是最明显的。因为面对优美的景致,语言的描述有时是很苍白的。我感觉美的东西主要靠的是意会,这个体会过程需要调动读者脑中关于美景的印象和理解,可是由于学生个体见识不同,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肯定也是有差别的。对于一个见过诸多美景的人来说,只要几句话甚至几个词语的提示,就可以把他带入某种情境中,从而很容易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意境和心情。但如果没有见过类似的美景,无论你怎样描绘,这些东西都是死的,是引不起感悟的。所以,过去几年,每当讲《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时,我都比较发愁,费劲心力进行描绘,可学生的感觉却并不强烈。
2013年,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我提前用了两个星期做课件,为了做出首页那张蝶憩山尖绿树掩映的小屋图片,我在网上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干脆自己用了点技巧,把几张图片组合了一下,没想到效果奇好,和我想的小屋的样子差不多,学生们也觉得挺有感觉。然后关于小屋与山的关系、小屋与树的关系、小屋的花园云霞等我都用了图片组合的方式,尽量与描绘的相似。当然空气和光线我觉得意会比眼见更能激发想象力,所以就用了语言描述。总之,今年这堂课的讲授,比以往效果好了很多,虽然我用了比往年多了好几倍的备课时间,但心里是高兴的。
当然,由于图片的质量及制作水平有限,课件做得还是不能很令自己满意,以后我会找机会积累素材,逐步完善。这也提示我要做个有心人,今后出去旅游,遇到与课文相似的图景,一定要拍摄下来,回来后与大家分享。
另外印象更深刻的是讲《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本身并不难理解,所以我突出了这篇文章的德育部分。除了对塑造母亲形象的方法、母亲人格之美、作者对母亲的感情等教学重点进行了突出外,我加入了养老孝亲的内容。课件开头,我用歌曲《懂你》导入,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然后进入课文,展示一个平凡普通的母亲对子女的爱,从而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随后让学生模仿文章写作形式,谈谈自己的母亲。学生们似乎满肚子话却不知从何说起,好像只有像老舍母亲那样,在困境中为人洗衣服操劳,面对敌人入侵临危不惧才能体现出母亲的爱和伟大。这时我告诉大家,爱不仅仅在于大是大非、大灾大难,更融汇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这点滴小事由于平常,反而容易让人忽视。接着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歌曲《母亲》的MV,说真的,以前我就觉得这首歌写得挺好,但并没有十分强烈的感受,讲完课的那天,看着那个视频,眼泪突然夺眶而出,“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为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为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为你包,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多么朴素而又贴切的歌词,而MV做得也实在太好了,画面与歌词紧密结合,一句句一幅幅细雨润物般沁入人的心脾,这不就是孩子成长的真实记录吗?看着学生动情专注的表情,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对母亲的感恩本就从小根植在了心中,有时只需轻轻一点,便能触发。
接着我又播放了微电影《来信》。年逾古稀的老人,在老伴去世后,每天一个人面对空落落的家,可是儿女们都忙于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难得回家一趟。由于思念,老人常常装成卖菜人,在儿孙上班上学的路上偷偷看他们。后来得知自己得了绝症,老人无处诉说,更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本想约孩子们回家最后吃一顿团圆饭,可是不明真相的孩子们却个个以工作忙为理由,拒绝了老人的要求。看到孩子们过得好,老人没有了任何牵绊,给儿女留下一封信后,吃了安眠药去地下找老伴团聚了。视频播放完了,我没敢看孩子们的表情,因为我知道好多人都泪流满面。这堂课最后在歌曲《常回家看看》的MV中结束了,我甚至没有再说一句话,但我知道,这堂课会让孩子们终身难忘。
感谢多媒体,是它让我的课堂变得轻松愉快、丰富多彩。
当然,多媒体也有它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使用。但多媒体的好处也绝不仅仅我上面表述的,还有待同仁们探索分享。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潞矿职高)
编辑 董慧慧